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图文】:
游憩通道是指游憩者所在地(居住地)和游憩场所之间的交通连接,游憩线路是指游憩者在游憩目的地区域内部的活动轨迹(见图1)。2 “极核—散点—带”理想模式 城市是人口与活动集中的地带,如何将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分配给城市的各项活动,从而取得最大经济、社会图1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Fig.1 Components of the urban recreation space和生态效应,是每一位城市规划者期望达到的目标。理想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既是城市规划者进行游憩布局的目标,也是他们进行游憩规划的准则和依据。目前,关于城市游憩地配置的理想模式,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
辅以公共性质的市政公园、广场等,同时在中心城区还分布着一些市级公园、市级文化场所、旅游景区等大块游憩空间;外围是以郊区游憩为主的环城游憩带(见图2)。图2 极核—散点—带游憩空间模式Fig.2 The model of core-point-band recreation space 以上所述的城市游憩空间理想结构模式是简化后的模式。在实际情况中,必须考虑到自然条件(诸如大的地貌形态、河流等)、历史风貌、发展性质、建设及交通状况等各种要素对游憩空间结构的影响。因此,这种游憩空间的理想结构模式必然会存在各种变形形式。3 大连市游憩空间结构3.1 研究区域和调查的基本情况大连是中国城市的形象代表,港口地位突出,工业基础雄厚,城市环境优美,经济实力强劲,商业氛围浓郁。本文研究区域为大连市主城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2 沈康荣;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探略[J];社会;2000年09期
3 风笑天,赵延东;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对武汉市1008户居民家庭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毅;蔡凌;;生态可持续视角下城市景观的功能格局规划[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章尚正;余佳;;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提升——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褚军刚;;复合多元的和谐步行街区——以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建筑;2006年04期
5 吴锐智;;从合肥的历史文化看景观建筑的游憩功能[J];安徽建筑;2010年02期
6 陈春莲;;浅谈合肥市滨湖新城旅游规划[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
7 管兵中;卢松;;国内农业旅游研究述评[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8 陈苹苹;;合肥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9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10 宋佩茹;;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环经济与大别山生态旅游开发[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徐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合作与发展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张巨才;;基于品牌定位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河北为例[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方相林;李俊民;;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6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祁秋寅;张捷;王同坤;;滨江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汤全明;温丽娟;张建新;;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初探——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勇;;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路径及模式研究[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冯亚芬;魏少琴;贾铁飞;;区域旅游资源时空结构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学,陈晓艳;我国东西部城市旅游的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4期
2 王欣,曹周建,吴殿廷;关于城市郊区化本质的讨论[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4期
3 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4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1期
5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城市规划;1996年01期
6 叶岱夫;对我国城郊旅游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问题;2000年06期
7 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4期
8 张文新;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9 符全胜;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苏锡山市沿太湖地区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3期
10 沙润,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桂才;姚崇怀;;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游憩者时空分异规律及调控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赵明;邹芳芳;;我国游憩研究的现状与游憩学科建构的设想[J];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朱开群;张安;于凌涛;;基于游憩需求的南京夫子庙游憩商业区功能结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08期
4 肖亮;张立明;王剑;;武汉市居民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调查[J];林业调查规划;2007年01期
5 肖亮;张立明;王剑;;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分析——以武汉市居民为例[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年01期
6 杨宏伟;田甜;李涛;李效文;贾黎明;;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王e,
本文编号:2676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7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