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府主导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吉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辩护[J];旅游科学;2007年02期
2 景学立,胡永懋;旅游地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积极作用[J];旅游学刊;1996年04期
3 黎洁,赵西萍;西部大开发与陕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吴光玲;;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3期
5 熊国保;郑玉洁;;欠发达地区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探析——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6 孙权;;建设“低碳”旅游景区的思考[J];才智;2010年25期
7 熊元斌;张文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及其创新[J];世界环境;2010年04期
8 廖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西安古城文化的传承研究[J];中国商贸;2010年26期
9 王亚民;对滇西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创造;2000年01期
10 张河清;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解读[J];求索;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漓杉;李勇;;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林岚;;福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与对策[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付健;;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于丽芳;周永章;赵文霞;李红中;;浅谈封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5 吴易明;;循环经济与第三产业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6 张义平;陈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复杂性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7 上官贞军;;基于生态农业的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8 吴易明;李希萍;;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刍议[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汪黎明;;我国古村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析[A];中国名村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田红;孙文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体系的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薇妮;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N];湖南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赵 怡;加强旅游环境建设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N];阿坝日报;2005年
3 杨立民;巴西倡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广西大学商学院 黄爱莲;生态文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广西日报;2008年
5 陆学平;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支招[N];秦皇岛日报;2006年
6 张海燕;凤凰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我见[N];团结报;2003年
7 记者 杨振军;省旅游局派专家调研我州旅游业灾后恢复工作[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8 刘德谦;北京人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N];华东旅游报;2006年
9 单憬岗;以规划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N];海南日报;2004年
10 邓宗德;浅谈生态文明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幼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梁自玉;文化变迁与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张滢;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4 崔凤军;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D];北京大学;1999年
5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华;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文斌;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张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相l,
本文编号:2680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8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