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26 10:22
【摘要】: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已接近300万,主要分布于黔、湘、桂、鄂交界地区。长期以来,侗族人民以她勤劳、智慧和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丰富而奇特的民族文化。侗族的传统文化至今依然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随着一些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不断对外传播,侗族传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喜爱,成为了当地十分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多年来侗族地区的这一优势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效益。直到近年,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形势和外界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侗族人民逐渐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并采取措施加强对本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与此同时,侗族文化也逐步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而濒临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因此,随着侗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深入,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关系协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加强对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侗族地区各县市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促进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避免重蹈一些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破坏当地民族文化生态的覆辙,将侗族文化旅游引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之路,发挥侗族文化旅游应有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改变侗族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落后的经济面貌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将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以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且侗族文化旅游处于发展阶段的贵州省黎平县为例,探讨侗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问题。 论文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本课题即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选题背景,论述了国内外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本论文研究方法与内容等,论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分析探讨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第二和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侗族文化及其旅游资源价值;第三章在从战略的角度论述了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揭示了旅游开发对侗族文化的负面影响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核心原则,强调了关键在于加强机制建设,提出了侗族文化保护的保护性措施。最后以贵州省黎平县为案例,对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是结语部分。 论文应用旅游文化学、管理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讨论了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图文】:
图4一1黎平县行政区划图黎平自然资源丰富,素有“杉海粮仓油壶”之称,是我国28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n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558万亩,森林覆盖率58.44%。盛产茶叶、油茶油、水果、桐油、松脂、中药材、硅矿石、黄金、大理石、高岭土等。以天麻、百合、松获等为主的中药材1200多种。侗乡黎平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有特级旅游景点2个,一级景点25个,二级景点37个,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巧一25℃。现已形成德凤镇古城、天生桥为中心的八舟河自然景区以及茅贡、肇兴、地坪和口江、岩洞、双江为轴线的侗族风情旅游带的“一城一区一带”的旅游发展框架。
图4一2地Jf1生态博物馆文化社区分布图地扣生态博物馆是由本地居民自己完成的。在管理方面,博物馆吸收寨博物馆管理社区文化的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成立博物馆寨老会,充分发挥寨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计划在进入运营成熟阶段,博物馆将在民中聘请馆长,完全依靠社区居民来管理社区文化,由其解释自己的文化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文化自治。目前,博物馆聘用的所有员自当地侗族社区。博物馆定期请资深的歌师、戏师教工作人员唱侗歌、演并将他们送到省外接受礼仪、技能培训。与博物馆的员工共同接受文化传的还有当地的小学生,“文化传承”被列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必修课,并“文化传承助学奖”,此奖的考评,70%依据“文化传承”的学习表现,300k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7
本文编号:2681693
【图文】:
图4一1黎平县行政区划图黎平自然资源丰富,素有“杉海粮仓油壶”之称,是我国28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n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558万亩,森林覆盖率58.44%。盛产茶叶、油茶油、水果、桐油、松脂、中药材、硅矿石、黄金、大理石、高岭土等。以天麻、百合、松获等为主的中药材1200多种。侗乡黎平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有特级旅游景点2个,一级景点25个,二级景点37个,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巧一25℃。现已形成德凤镇古城、天生桥为中心的八舟河自然景区以及茅贡、肇兴、地坪和口江、岩洞、双江为轴线的侗族风情旅游带的“一城一区一带”的旅游发展框架。
图4一2地Jf1生态博物馆文化社区分布图地扣生态博物馆是由本地居民自己完成的。在管理方面,博物馆吸收寨博物馆管理社区文化的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成立博物馆寨老会,充分发挥寨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计划在进入运营成熟阶段,博物馆将在民中聘请馆长,完全依靠社区居民来管理社区文化,由其解释自己的文化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文化自治。目前,博物馆聘用的所有员自当地侗族社区。博物馆定期请资深的歌师、戏师教工作人员唱侗歌、演并将他们送到省外接受礼仪、技能培训。与博物馆的员工共同接受文化传的还有当地的小学生,“文化传承”被列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必修课,并“文化传承助学奖”,此奖的考评,70%依据“文化传承”的学习表现,300k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晓京;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2 安颖;;试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3 吴晓萍;浅析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某些限制性因素[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4 黄淑娉;文化变迁与文化接触——以黔东南苗族与美国西北岸玛卡印第安人为例[J];民族研究;1993年06期
5 李甫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十种扶贫开发模式[J];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6 刘晖;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7 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681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8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