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资源价值核算研究
【图文】: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由供需量决定的价值往往比实际的价值要低,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自然资源对于理性消费者来说没有主观价值或价值较低。如图1 所示:假设D2 是社会需求曲线, D1 是私人需求曲线, S1 是供给曲线,当面对相同的资源供需量(如Q1 ) 时,D2 所对应的价值要大于D1 所对应的资源价值( P2 大于P1 ) 。换言之,由私人需求所确定的价值要低于社会需求所确定的价值。尽管如此,它对确定自然资源的价值仍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存在替代性自然资源时表现得更为突出[27]图1 外部效应对公共商品价值的影响示意Fig. 1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 on
15如图2 所示: S1 是个体“公共商品”(例如森林旅游资源) 的生产者或管理者的供给曲线,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和嗜好保持不变,由于替代性自然资源(如其它森林公园) 的存在使得去该地旅游的消费者数量减少,从而使需求曲线由D2 变动到D1 ,所对应的资源的价值由P3 降到P1 ,由此可以看出需求对价值的影响。如果提高生产者科技与管理水平,增大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就会使供给曲线向上发生移动(图中S1 变动至S2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巍巍;马兴村;;试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2 易忠君;;基于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的征地补偿机制研究——以百色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忠魁;;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杜丽娟;王冬梅;李忠魁;;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进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欧朝蓉;蒙睿;叶文;;信息化技术与云南森林旅游的发展[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进;侯碧清;邱建丽;;广州森林旅游发展战略思考[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李锦秀;廖文根;徐嵩龄;;流域水环境价值核算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新波;;加快森林旅游发展 做大绿色生态产业[A];浙江省第二届林业科技周科技与林业产业论文集[C];2005年
7 吴志文;;广元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思考[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琴;;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的若干问题思考[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9 逯宇铎;王兆理;安之伟;高晓洁;;将环境影响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初步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黄泓;;衢州市衢江区森林旅游业防火安全的现状与对策[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廉研莉 河南记者站 张明灿;济源森林旅游资源有待开发[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温州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徐顺东;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推进温州第三次跨越[N];温州日报;2007年
3 温州市林业局局长 徐顺东;把森林旅游建成我市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N];温州日报;2008年
4 任鹏飞 王炳坤 陈光明;森林旅游成鞍山林业发展新主题[N];经济参考报;2006年
5 贵阳市人民广场管理所 杨艳;贵阳市森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6 王子阳 撰写;森林旅游:期待“枝繁叶茂”[N];吉林日报;2007年
7 张红梅 王海涛 刘丽艳;鞍山 除了钢铁 还有森林[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8 京讯;中国森林旅游渐成气候[N];华东旅游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陈静;森林旅游:期待“枝繁叶茂”[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记者 陈友平 刘万平;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若凝;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刘萍;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3 冯俊;环境资源价值核算与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穆彪;贵州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综合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韩哲英;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系统分析与整合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张风春;沙质荒漠化损失的价值核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郭进辉;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裴辉儒;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核算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曹辉;森林景观资源价值及经营权评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10 景谦平;森林资产评估的组织与管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红伟;森林旅游资源价值核算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清霞;奉化市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张丽英;基于景观格局与承载力的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晓镜;冰冻灾害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马剑英;兰州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6 任向宁;农用地资源价值核算与可持续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艳;山岳型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中的性质定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8 张长虹;湖南森林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柴西龙;水电开发生态环境资源价值核算及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10 余美珠;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6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8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