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旅游生态足迹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0:25
【摘要】: 旅游景区是开展旅游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引入旅游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旅游废弃物、旅游水资源等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该模型将旅游者在旅游区的消费和旅游区的供给,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需求(旅游生态足迹)与供给(旅游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旅游区过去或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 文章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例,计算分析了2001~2005年度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结果显示:(1)旅游生态足迹需求与旅游生态承载力供给矛盾尖锐,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5年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下降0.06178hm~2,减幅很小;全区2005年度的旅游生态足迹总量为535089.3hm~2,比2001年度增加0.79%;旅游生态承载力与旅游生态足迹的供需状况5年来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由2001年度的人均生态赤字1.48344 hm~2,发展到2005年度的人均生态赤字1.42863hm~2,虽然生态赤字在缩小,但超出旅游生态承载力供给的5倍。(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供给呈缓慢下降趋势,5年来仅下降0.01507hm~2,下降速度小于人均旅游生态足迹的下降速度。(3)旅游生态承载力供给与旅游生态足迹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如实际土地面积最大的草地和林地,其旅游生态足迹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明显偏小,说明其利用效益较低、土地生产力不高,化石能源地面积明显偏大。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旅游生态足迹指标具有静态性缺陷,但国内研究一般采用研究区域某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采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连续动态分析,时间跨度是最长的。(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生态足迹计算账户,系统深入分析了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旅游生态足迹的比例构成和结构变化,充实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
【图文】:

曲线,滑雪旅游,旅游生态,亚布力


第四章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旅游生态足迹综合分析旅游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可通过图4一2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度到2005年度人均生态足迹减幅不大,而在2004年度出现正值,人均旅游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上却依然呈逐年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就其原因,一是因为本区加强了环保工作,提倡生态滑雪旅游。二是因为滑雪旅游者大部分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群,环保意识比较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曲线,自然生态供给在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减幅很小:这应该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

旅游生态,滑雪旅游,亚布力,度假区


三、人均生态盈余/赤字变化趋势2001年度至2005年度的5年间,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需求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供给之间的盈亏关系和发展趋势,如图4一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度至2005年度,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说明该区2001年以前旅游开发就处于超负荷状态。近两年来,随着旅游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滑雪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游客量不断增加,使本区没有生态修复的机会,由此造成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1.56腼,的高赤字状态。第二节2001~2005年度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旅游生态足迹构成分析一、从土地类型分析旅游生态足迹(一)旅游生态足迹总量的土地类型构成根据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理论分析方法和本区旅游特点,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生态足迹总量由7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组成:将生物资源消费折算成相应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渔业)和水资源,将能源消费折算成对应的能源用地以及建设用地等。根据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2001~2005年度的旅游生态足迹总量汇总(表4一l)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刘希宋;李果;;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测度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3 陈康贵,伊武军;测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法[J];草原与草坪;2004年02期

4 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5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6 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7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8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9 窦蕾;李平;姜财辉;;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县级尺度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章丘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刘义军,卢武强,李荣;湖北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牛树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生态足迹评价[D];河南大学;2002年

2 范晓秋;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3 祝晔;旅游房地产的绿色开发和评价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6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86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8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