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12:20
【摘要】: 北魏豫北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现存最早的出现于公元500年,此后三十几年间出现的一批作品,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冈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豫北造像的出现与龙门石窟的开凿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对于北魏后期新样式的接受却早于龙门,体现了民间造像对于时代风格流变的敏感性。在龙门造像与南朝风格的共同影响下,豫北造像碑最终发展成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造像流派。本文依据这批材料,通过对于图像的分析和对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再认识,进而探讨北魏豫北造像的样式来源以及与龙门石窟演变过程的不同。对其地域性的特征、造像风格的演变进行梳理和归纳,展现北魏时期豫北造像碑的发展脉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877
【图文】:
却没有发现后赵佛像,其中的原因有待探讨,但并不排除河南地区此时已开始制作佛像的可能性。河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单尊造像制作于北魏太和年间,形制不大,如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造于河南颖川的青铜铸板(483年)(图1),以及新乡出土的“李思造释迎多宝佛铜像”(487年)(图2)。,“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见_L海书店编《后汉书·西域传》第2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梁]释惠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卷一《摄摩腾传》第1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魏书·释老志》,第3026页
却没有发现后赵佛像,其中的原因有待探讨,但并不排除河南地区此时已开始制作佛像的可能性。河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单尊造像制作于北魏太和年间,形制不大,如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造于河南颖川的青铜铸板(483年)(图1),以及新乡出土的“李思造释迎多宝佛铜像”(487年)(图2)。,“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见_L海书店编《后汉书·西域传》第2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梁]释惠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卷一《摄摩腾传》第1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魏书·释老志》
本文编号:2720782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877
【图文】:
却没有发现后赵佛像,其中的原因有待探讨,但并不排除河南地区此时已开始制作佛像的可能性。河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单尊造像制作于北魏太和年间,形制不大,如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造于河南颖川的青铜铸板(483年)(图1),以及新乡出土的“李思造释迎多宝佛铜像”(487年)(图2)。,“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见_L海书店编《后汉书·西域传》第2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梁]释惠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卷一《摄摩腾传》第1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魏书·释老志》,第3026页
却没有发现后赵佛像,其中的原因有待探讨,但并不排除河南地区此时已开始制作佛像的可能性。河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单尊造像制作于北魏太和年间,形制不大,如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造于河南颖川的青铜铸板(483年)(图1),以及新乡出土的“李思造释迎多宝佛铜像”(487年)(图2)。,“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见_L海书店编《后汉书·西域传》第2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梁]释惠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卷一《摄摩腾传》第1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魏书·释老志》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莉;北魏至隋代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样式与年代考证[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720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2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