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秦皇岛市滨海旅游供求分析及发展思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08:21
【摘要】: 随着我国滨海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滨海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秦皇岛市作为滨海旅游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面对周边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的迅速崛起,却相对落后,因此,对秦皇岛市滨海旅游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消费效用最大化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供给与需求均衡理论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秦皇岛市滨海旅游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 首先,分析了秦皇岛市滨海旅游的需求情况:滨海旅游者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入境旅游者以俄罗斯、日本、韩国为主;旅游目的以观光、度假为主,疗养、会议培训也占有较大比例;旅游方式包括家庭出游、单位组织、旅行社组织等多种形式;秦皇岛市滨海旅游市场需求处于旺盛期向稳定期过渡阶段,基本趋于稳定,但旅游者的需求呈现出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决策日趋理性、需求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参与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需求档次日趋多样化、对旅游地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 其次,分析了秦皇岛市滨海旅游的供给情况:秦皇岛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布局合理、组合默契、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知名度高;旅游产品丰富,形成了以长城、滨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交通便利、接待设施日趋完善、娱乐设施档次齐全、购物设施不断改善。 再次,在供给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秦皇岛市滨海旅游供求关系:供求量基本平衡,但存在供求的季节性矛盾和产品结构的供求矛盾。季节性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供给的稳定性和需求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产品结构供求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满足旅游者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的旅游产品。 最后,针对供求矛盾提出了秦皇岛市滨海旅游的发展思路:明确滨海旅游的主导产业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产品结构,注重创新,开发能够满足旅游者期望型和兴奋型需求的滨海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秦皇岛滨海旅游“避暑”之外的功能,包括打造国际会议中心、养老保健、体育健身、营造浪漫氛围等多元化的滨海旅游功能;稳近拓远,固老培新的客源市场丌拓策略以及全方位、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 本论文的创新点:(1)将KANO模型运用到旅游供求分析,提出了秦皇岛市滨海旅游存在产品结构的供求矛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满足旅游者期望型和兴奋型需求的产品。(2)提出了转变秦皇岛市滨海旅游“避暑”功能的发展思路,主张开拓滨海旅游吸引召开国际会议、养老保健、体育运动、营造浪漫氛围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7
【图文】:

结构图,秦皇岛,交通网络,结构图


越的地理位置,经过多年的发展,秦皇岛市目前拥有铁路、公路、海运、民航等多种交通工具,形成了综合立体式交通网络,可进入性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图4一4。图4一4秦皇岛交通网络结构图(l)外部交通①航空。山海关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机场位于秦一山公路和秦一山沿海公路之间,距秦皇岛市(海港区)约12.6千米,据山海关区约5千米,年旅客吞吐能力可达20万人次。投入运营以来先后曾开通上海、深圳、石家庄、西安、哈尔滨等城市航线,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航线。②铁路。秦皇岛市境内铁路里程248.6千米,有京山、京秦、大秦三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秦皇岛站、山海关站、北戴河站、昌黎站四个主要火车站几乎涵盖了秦皇岛

秦皇岛市,区位


于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在“两环”地区城市群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以说是居“两环”、面渤海、扼咽喉,如图6一1。图6一1秦皇岛市区位图从国际情况来看,俄罗斯远东内陆地区到渤海湾度假旅游是大势所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国内来看,京津冀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形成了“一轴三带”的发展格局,秦皇岛是唯一一个横跨三个发展带的城市;从秦皇岛周边来看,基本上是一个偏重的产业环境:唐山是钢铁、石油、电力等重工业基地;辽宁省也是重工业基地,以钢铁、能源、造船、机车、汽车为主;北京、天津都是世界级超级城市,人口过千万,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技术、资金密集性产业为主;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颖;刘恩峰;;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年09期

2 薛亚娟;;秦皇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杜磊;闫莹;张曦;;秦皇岛旅游业人才培养研究[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本文编号:2731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31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5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