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及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08:17
【摘要】: 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对旅游规划来说,空间结构尤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旅游资源,在构建过程中紧密结合旅游市场,并以旅游产品开发和组织为中心。空间结构的构建对寻找区域旅游发展优势、确定地域旅游开发的特色与方向、优化旅游区间的功能配置、制定旅游发展战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整合和优化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整合,联合开发旅游产品。为充分利用山东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有必要对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与整合,一方面,各地区遵循合理分工、突出特色、互相补充的原则,根据各区域间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区位状况,进行分段定位,根据市场需求明确各旅游区的主要功能,开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各区域可以实现互补互济,形成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发展互补,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 本文以山东省为案例,根据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合作的最新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山东省旅游资源特征及时空分布、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旅游供给能力的时空差异等基础研究。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分析,包括空间拓扑结构、功能相异的空间双核心、空间联系的驱动机制、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化等。文章第四部分对山东旅游空间进行了整合与优化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了山东省旅游增长极,根据综合得分,文章认为,青岛、济南、济宁分别作为山东省东部、中部和西南部的旅游增长极来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并对旅游中心地进行了等级划分。结合山东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区域旅游的“H”型空间支撑结构,包括东部沿海旅游带、胶济铁路旅游带、山水圣人旅游带。通过对区域旅游市场的整合与开拓,对旅游区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了两大一级旅游带、十大特色旅游区。最后从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入手,提出了促进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及优化及旅游产业合理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7
【图文】:

空间分布图,旅游景区,孔孟,景观


2.1.1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组合形式多样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 个,风采各异。共修复、新建旅游景区景点 510 处,其中古建筑、古遗址 1.3 万多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9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 处, 国家 4A 级旅游区 9 处,3A 级 16 处,2A 级 26 处,A 级 55 处,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山东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包括遗址遗迹、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地文景观、旅游商品、人类活动、建筑设施等,如“泉城”济南,“滨海明珠”青岛,“齐都”淄博,“风筝故乡”潍坊,举世闻名的孔孟之乡,五岳之首泰山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旅游资源的组合方面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有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巧妙结合,还有自然旅游资源的天然叠加,形成许多集度假娱乐、观光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如图 2-1)。

示意图,旅游供给,山东省,示意图


图 2-5 山东省 17 地市旅游供给能力示意图第二,旅游供给能力的空间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呈现出正相关。山东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旅游供给能力的强弱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较吻合。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雄厚,经济相对发达,为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并且山东省中东部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市场开放程度较高,拥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方法,同时由于区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中东部地区旅游业都比较发达,山东省的一级旅游区和二级旅游区都是位于中东部地区。而鲁西、鲁西南等省际边界地区则是山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内经济技术条件十分落后,区域综合环境也较差,并且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基础,因此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十

双核心


图 3-1 双核心旅游辐射圈3.2.2 双核心的内部结构从“双核心”的结构本身来看,济南和青岛的文化基础及旅游资源决定了们彼此之间相异的集聚作用,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齐鲁风光旅游辐射圈、青岛为中心的海滨都市旅游辐射圈。济南辐射圈旅游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旅游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在于济南、泰安、淄博、聊城、德州、莱芜和滨州 7 市一的齐鲁文化大环境。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包括饮食文化、风俗化、兵家文化、商业文化等都体现在这 7 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基于统一的鲁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不大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同时也满足了游客在文化审美以及文化体验方面需求。其中山水风光和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是 7 市旅游资源中对游客最具吸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妮;李小明;问建军;樊雅琴;王顶峰;张昌贵;张红娟;;安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毛小岗;宋金平;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1年08期

3 曾兆勇;;高铁时代辽宁区域发展战略新动向[J];辽宁经济;2011年09期

4 何伟;;城乡一体化发展视角下的区域空间结构构建——以淮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5 童中贤;;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J];城市问题;2011年07期

6 李芬;宋立中;王会;;扬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方程;;历史地段更新进程中城市公园的改造与再生——以威海环翠楼公园设计为例[J];《规划师》论丛;2011年00期

8 郭淑芬;;论资源型区域城乡统筹的特殊性[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9 陈萍;张玉鹏;;城市RBD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探析[J];商业时代;2011年22期

10 王占富;耿晓伟;;陕西旅游经济差异与空间结构研究[J];地下水;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仕统;;空间结构新分类,实现大跨度钢屋盖轻量化[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仕统;;空间结构新分类与屋盖钢结构轻量化[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尹德钰;刘善维;;山西省空间结构十年来的发展与展望[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4 张翰卿;;高校社会化的空间策略[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5 ;关于成立“空间结构委员会"的倡议[A];空间结构委员会二十周年纪念(1982-2002)[C];2002年

6 ;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A];空间结构委员会二十周年纪念(1982-2002)[C];2002年

7 王世豪;;城市聚集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以顺德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赵媛;郝丽莎;;江苏省能源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电力工业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涂远军;吴金志;张毅刚;;钢管贯通焊接空心球节点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卓新;董石麟;;基于仿生学的空间结构形体设计[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韦宇怡;广西巴马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2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 打造知名旅游品牌[N];本溪日报;2009年

3 市统计局、市调查监测中心专职副主任 张新明;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推进名城大同早日复兴(上)[N];大同日报;2009年

4 市统计局、市调查监测中心专职副主任 张新明;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推进名城大同早日复兴[N];大同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梁伟 张文婧;到“石油摇篮”逛逛[N];酒泉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艾凌;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推动旅游产业做大做强[N];商丘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 朱若葵;苏仙凸现旅游资源优势[N];郴州日报;2009年

8 王思超 本报驻新疆记者 石承烈;黄卫强调 要立足新疆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1年

9 董石麟;最前沿的现代空间结构之作[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上海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周毅仁邋上海江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倪融;浦东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和问题探讨[N];建筑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国城市化空间结构的经济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4 赵书茂;基于GIS的区域可持续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5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祝影;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杜华强;森林排列空间结构分形地统计描述及其与热场之间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爱华;土壤环境中As、Cd、Hg、Pb地球化学背景及通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陈大鹏;城市战略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少杰;中日首都圈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梁青;城市居住空间的新秩序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4 王庆伟;长春郊区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鲁晓勋;区域一体化视野下大西安都市圈空间结构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邵于宁;实时车载导航系统中的电子地图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7 徐东彬;人力资本空间结构及合理布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吴昕;浙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杨丽芳;中国邮轮经济的空间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黄智略;关于构建“海峡旅游区”空间结构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2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72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f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