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16:53
   本文所说的晋陕高原包括的区域主要有陕西省北部,山西省中、北部以 及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与凉城岱海地区。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在龙山时代, 晋陕高原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晋陕高原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了分野现象,不同区 域的考古遗存面貌出现了质的变化,原有的文化格局有了很大改变。对于这 一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遗存,目前的研究大多限于从本省、本地区的情况出 发进行总结,或者对单一文化进行谱系研究,缺乏对晋陕高原夏商时期遗存 的全面考察和地区间的综合研究。另外,在对某些遗存的认识方面也还存在 着许多差异。本文在以往考古发现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内已经发 现的夏商时期的文化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理清了它们的发展脉络,并对 各种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做了分析,从龙山时代存在的统一的文化圈 的视角对晋陕高原夏商时期文化格局的演变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意义进行 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了晋陕高原所指范围及其地域特点,对这一地区 夏商时期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现状做了简要回顾,说明了本文写作的缘起。 第二部分:区的划分。根据龙山时代晚期夏代初期晋陕高原各地区文化 面貌的差异,把晋陕高原大致划分为三部分,即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区、晋 中区和晋北区。 第三部分:各区考古遗存的面貌特征。对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中、 晋北三区夏商时期的考古遗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针对各区研究中存 在的各种问题,阐明了不同的观点。 在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区,主要是对朱开沟及其相关遗存分类。首先, 从朱开沟遗址陶器的共存关系、器物类型学分析及遗存的分布等角度入手, 将朱开沟遗址的所有遗存分成了 A、B 两类遗存。这两类遗存面貌不同、性 49 WP=54 质相异,有各自的器物群和相对独立的分布范围,代表了两种考古学文化。 其次,重点论述了 A、B 两类遗存在朱开沟遗址中的关系,认为在该遗址中, 首先出现了 A 类遗存,在朱开沟遗址第三段,出现了 B 类遗存。之后,A 类 遗存开始衰落,B 类遗存发展壮大,它们在该遗址里有一段时间是共时存在 的。最后,根据地层关系的提示及器物的形态变化特点,把朱开沟 A 类遗存 分为四段, B 类遗存分为三段,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内涵与特征,并通过一些 器物的比较和共存关系,参照其他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对它们的年代进行了 分析确认。 在晋中地区,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该地区的遗存分为三期九段,总 结了它们的内涵与特征。讨论了晋陕高原黄河两岸出土的北方青铜器遗存的 年代和文化归属。对狄村、东太堡、许坦等遗存进行了文化因素分析,指出 这类遗存是当地的文化因素与诸外来因素混杂生成的,并且外来因素要多于 当地的因素。 在晋北地区,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指出处于内蒙古中南部和晋中之间的 晋北地区,其文化发展同时受到这两个地区的影响,并保留了本地区自身的 一些地方特色。 第四部分: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讨论了夏商时期晋陕高原文化 的整体分布状况;考察了它们如何从龙山时代统一的局面走向分化、各种遗 存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反映的问题。 第五部分:结语。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K872
【部分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朱开沟


朱开沟A类遗存受其它文化影响示意图1_M1006:22.M:1006;13.112001:24.512001:15.M1005:36.H162:97.H2068.Fi3h:69:T101①:110.H162:311.T247④:212.

B类,高原,类型,石楼


晋陕高原夏商时期遗存分布示意图.代表朱开沟A类遗存▲代表朱开沟B类遗存.代表晋中地区遗存.代表晋北地区遗存★代表李家崖文化和石楼类型☆代表保德类型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段天t

本文编号:2828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28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5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