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豫、川画像砖及其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4:39
画像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其占据着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画像砖表面印有图形,主要用于建筑和墓室装饰,包括空心砖与实心砖两种。中国的砖最初出现于战国晚期,体积庞大,内部虚空,故称空心砖,多作建筑墓室之用。至先秦时,画像砖进一步得以发展,但数量极少,造型稚拙。至西汉时,空心砖得以盛行,仍多用于筑墓,其中部分印有图像。东汉时,空心砖骤然减少,终至绝迹。西汉前期还出现了一种小型的方形实心砖,亦多用于筑墓,它一直盛行至东汉,并达到鼎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画像砖继续流行。 从现存各地发掘的实物来看,画像砖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但其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在陕西、河南、四川三省。画像砖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造型独特,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却无一例外的全面反映了三省画像砖的艺术成就,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任何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画像砖也不例外,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区域性,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画像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而各个地区出土的画像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画像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 本文通过对陕西、河南、四川三省画像砖的制作方法、形制、分布范围、用途、画像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分期及其联系等作系统地比较研究,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发现:西汉时期的画像砖,是在秦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概括地说,大致经历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以继承秦代传统为基础,在艺术造型和制作技艺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画像题材也日趋广泛,但仍以大型空心砖为主,也分整砖模印和较小的印模组合连续捺印两类。至东汉时期,画像砖所用雕刻技法开始多样化,题材更加广泛,其制作之精美,内容之丰富,造型之独特,堪称民间艺术风格的典范,成为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也是汉代艺术精神的重要表率。 总而言之,陕西、河南、四川三省的画像砖的发展自成一序列,它们之间既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时间上的先后的承继关系、题材的相似性、内容的重叠性等,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如制作方法的不同性,造型的独特性以及表现内容的时代性等,但却无一例外的全面反映了三省画像砖的时代特色。正如艺术史学者顾森先生所总结的那样:“陕西省是我国画像砖的源头;画像砖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转折,体现在河南的画像砖中;而集大成者则体现在四川画像砖上。①”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K879.4
【部分图文】:
便牢固地粘在墙上①。但是即使是在这种以保护为目的的薄砖上,也开始注意观的要求,于是砖面上出现了花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制陶技术的迅速发展,砖在建筑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建砖上的纹饰也逐渐增多。除了铺地和贴壁用的各种小型条形砖和方形砖之外原地区出现了大型空心砖,当时空心砖是用来铺筑踏步和台阶的,后来随着“永生”观念的强化,对死者的保存越来越认真,人门发现用空心砖构筑椁代替木椁,更加坚固不朽,并且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开支,于是就出现了早空心砖墓室,多为单椁。为了增强空心砖建造椁室的装饰效果,表达死者的地位及家属的愿望,人们又在空心砖的砖面上用木模压印出构图简练、形象、线条简练的纹饰图像,我们就把这种带有图像的空心砖称为空心画像砖。,至迟在战国晚期,带有图像的空心砖称为空心画像砖在我国中原地区问世1)为河南郑州岗杜出土的战国时期空心画像砖,该砖高 37 厘米、长 109 厘上面布满了虎、树、米字纹、四叶纹等图案②。
图 2 洛阳地区出土的汉空心画像砖(拓片) 采自《河南汉代画像画像砖》而言之,西汉时期的画像砖,是在秦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概括地历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以继承秦代传统为基础,在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画像题材也日趋广泛,但仍以大型空心砖为主,印和较小的印模组合连续捺印两类。东汉时期,画像砖所用技法等多样化,题材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以:首先,从形式上摆脱了旧式的大型空心砖的束缚,而采用一般的工的实心砖型。在表现手法上,己摒弃了用程式化的小印模临时拼组画向着题材多样化、情节故事化转变,形成整体构思、情节完整的画面画像的题材日益广阔,除了四神、宴饮、射猎等外,神仙、历史故事且出现了反映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画面。这是当时大规模的封建兴起和豪族势力的膨胀,进一步促使画像砖艺术出现众多表现社会生;再次,是画像砖艺术的分布地域有所扩展。从西汉时期主要集中于
即在砖坯晾到半干时,用模型将画像印上去,郑州、画像多用此法。在印制画像的过程中,往往用两种或多种模一般在印制前有周密的安排,繁而不乱。少数构图较随意,至有画像叠压或倒印的现象。翻倒脱模法。即在木模上贴泥,拍牢打实,翻倒脱模,在制作同步产生。南阳和四川等地实心砖上的画像多是如此。砖上正相反,砖上是凸起阳线的,木模上是阴线,砖上凸起为弧上是凹面加阴线。像砖的艺术表现手法资料表明,画像砖的表现技法主要有五种。)阴线刻:印模图像的线条凸出,印在画像砖上的图像线条是。阴线刻画像砖出现较早,以河南洛阳地区出土画像砖为代条简洁流畅,形象简略而生动,擅长表现祥瑞禽兽及花鸟图纹
本文编号:2833820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K879.4
【部分图文】:
便牢固地粘在墙上①。但是即使是在这种以保护为目的的薄砖上,也开始注意观的要求,于是砖面上出现了花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制陶技术的迅速发展,砖在建筑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建砖上的纹饰也逐渐增多。除了铺地和贴壁用的各种小型条形砖和方形砖之外原地区出现了大型空心砖,当时空心砖是用来铺筑踏步和台阶的,后来随着“永生”观念的强化,对死者的保存越来越认真,人门发现用空心砖构筑椁代替木椁,更加坚固不朽,并且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开支,于是就出现了早空心砖墓室,多为单椁。为了增强空心砖建造椁室的装饰效果,表达死者的地位及家属的愿望,人们又在空心砖的砖面上用木模压印出构图简练、形象、线条简练的纹饰图像,我们就把这种带有图像的空心砖称为空心画像砖。,至迟在战国晚期,带有图像的空心砖称为空心画像砖在我国中原地区问世1)为河南郑州岗杜出土的战国时期空心画像砖,该砖高 37 厘米、长 109 厘上面布满了虎、树、米字纹、四叶纹等图案②。
图 2 洛阳地区出土的汉空心画像砖(拓片) 采自《河南汉代画像画像砖》而言之,西汉时期的画像砖,是在秦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概括地历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以继承秦代传统为基础,在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画像题材也日趋广泛,但仍以大型空心砖为主,印和较小的印模组合连续捺印两类。东汉时期,画像砖所用技法等多样化,题材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以:首先,从形式上摆脱了旧式的大型空心砖的束缚,而采用一般的工的实心砖型。在表现手法上,己摒弃了用程式化的小印模临时拼组画向着题材多样化、情节故事化转变,形成整体构思、情节完整的画面画像的题材日益广阔,除了四神、宴饮、射猎等外,神仙、历史故事且出现了反映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画面。这是当时大规模的封建兴起和豪族势力的膨胀,进一步促使画像砖艺术出现众多表现社会生;再次,是画像砖艺术的分布地域有所扩展。从西汉时期主要集中于
即在砖坯晾到半干时,用模型将画像印上去,郑州、画像多用此法。在印制画像的过程中,往往用两种或多种模一般在印制前有周密的安排,繁而不乱。少数构图较随意,至有画像叠压或倒印的现象。翻倒脱模法。即在木模上贴泥,拍牢打实,翻倒脱模,在制作同步产生。南阳和四川等地实心砖上的画像多是如此。砖上正相反,砖上是凸起阳线的,木模上是阴线,砖上凸起为弧上是凹面加阴线。像砖的艺术表现手法资料表明,画像砖的表现技法主要有五种。)阴线刻:印模图像的线条凸出,印在画像砖上的图像线条是。阴线刻画像砖出现较早,以河南洛阳地区出土画像砖为代条简洁流畅,形象简略而生动,擅长表现祥瑞禽兽及花鸟图纹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莹;河南画像砖地域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3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3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