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10:35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风筝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意义,成为具有官方色彩的有章法、有规范的风筝体育文化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项目,它不仅被广泛地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大踏步地跨入艺术的殿堂,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艺术品、收藏品、旅游纪念品。然而,与蓬勃发展的风筝实践活动相比,当前学界对风筝艺术的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研究成果或者只是将风筝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注重对这一艺术作品自身包括其源流、造型、体裁、绘画、制作技艺等方面的研究,或者只是从某个方面、某个地域涉及风筝艺术与民间社会生活的联系,而缺乏整体上的对风筝艺术作为生活的民艺的研究,从而割裂了风筝艺术与自然、经济、社会的联系,缩小了风筝艺术的时空张力。另外,虽然风筝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已有成果对于今天如何去保护和开发利用风筝文化涉及不多。随着风筝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及其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凸显,急需对风筝文化的内涵及其保护利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论上的提升,以进一步弘扬和传播风筝文化。本文采用文化生态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对风筝艺术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研究,以较全面地把握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从而深化对风筝文化的理论研究。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论的思想应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在生态学完成了它的人文转向和文化学为了适应研究需要而借鉴生态学方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反映了20世纪中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由分立、对抗走向融合的趋势。文化生态学把系统论思想引入对文化的研究中,注重研究文化事项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并通过这种研究探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生态学的整体观和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对风筝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文化分析方法相比具有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优势。 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风筝文化进行研究,在思维逻辑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风筝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这个环境是广义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各种人工创造的文化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环境等;二是风筝文化如何与系统协调,持续发展下去。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对风筝文化的研究。 首先是风筝文化与环境的关系。风筝的历史演变不是孤立的,其存在形态由飞行器到带有巫术性质的娱乐工具,再到纯粹的文化、体育、娱乐器具,主要功能从实用到娱乐,再到产业发展载体,都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心理密切相关的。风筝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是平面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展开的。在纵向的时间延续传承中,风筝依靠家族传承和谱诀传承两个体系实现其代代相继;在横向的空间延展传播中,由于各个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风筝的各个流派。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及社会制度的不同,使中西方风筝形成不同的发展轨迹,在艺术特点上也迥然有别。风筝在民间文化系统中产生、发展、传承、传播,与民间文化系统中的相关要素如民俗、民间文学、民间绘画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特质,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以系统的观点来看,风筝自身各个要素也反映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是使风筝具有独特品格而不同于其他民艺品物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风筝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理论,今天风筝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已发生改变,风筝文化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才能使风筝文化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使之得以传承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对风筝各文化因子的保护达到文化的多样化共存共生,通过开发利用使文化获得更新再生,最终使各文化因子在协调状态下传承下去并达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认识风筝文化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发展中保护、整体文化生态保护的原则,从理念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分别制定相应措施对风筝文化加以保护。遗产的开发利用永远是为遗产的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开发利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风筝文化的开发利用是风筝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手段。对风筝的开发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现代风筝制造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现代文化产业是风筝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本文的结语部分将文化生态学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相对比,提出两者之间的契合关系,并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角度出发,将风筝文化思想总结为“四合”,“四通”,既是对全文的内容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揭示了以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风筝文化的内在依据。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J528.6
【部分图文】:

拓片


行沟通所用的图符上,然后把这些图徽符咒放飞天空,让它们在人间消失,就能将人们的愿望上达天庭。这些图符就发展为图截风筝。①第二,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木莺”。(见图2一2)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先秦古籍中关于墨子、公输子制“木莺”的记载。《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莺,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②《墨子》中云:“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③《列子集解》中也说:“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莺,自谓能之极也。”④这些记载中的“木莺”和“鹊”与后世的“纸莺”被认作是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一物,后世以纸代木、竹为“纸莺”,①李在泉:《风筝与巫术》,《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第12期,第46一7页。②梁启雄:《韩非子浅解》(下)第三一t一二篇《外储说左上》

科学家,风筝,韩信


图2-2科学家复原绘制的木聋图这幅图片最早见于英国风筝研究专家达维特。贝拉姆的《世界各国的风筝》一书,书中称:这是由科学家们熨原绘制的木莺图形。来源:央视“探索发现”栏目《风筝探源》,20(抖年7月17日参见httP://~佣硬丫伪n口folklor刁20()407l7/1侧万旧2.shtml来危害百姓,因为墨子“非攻”,即反对将“木莺”项技术传给后人。曹雪芹的议论更坚定了学界对风莺”的看法。这种观点是目前官方及众多学者比较2400年左右的历史,也主要以这种观点为依据。,由韩信发明。宋代人高承持这种看法。他的《事物,古传云,韩信所作。高祖征陈稀,信谋从中起,乃近,欲穿地入宫中。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②另的记载:相传公元前203一前202年,在楚汉之争对

风筝,潍坊,博物馆,国际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了潍坊的孙继和研制木鸯的事情。报道称孙继和干过16年木工,从小就迷恋风筝。2003年,他费时3个月,全部采用竹木材料制造了一只“木莺”(见图2一3)。这只木莺,重约二斤半,两翼展开将近3米宽,高0.7米。在潍坊的潍北放飞场,风力大概二级半,孙继和成功地把木莺放飞到天空,并且持续了巧分钟。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木鸯实物的第一次成功飞行。它验证了古老文献具有较大的真实性,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谜题—“木鸯能不能飞起来”。由此也可以推断,被称作能工巧匠的鲁班也完全有能力制作这样的木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田华;;云南洞经音乐的文化生态浅析[J];文艺争鸣;2010年12期

2 朱利安·H·斯图尔特;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年02期

3 吉武昌;;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生态[J];美术观察;2010年11期

4 胡义成;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胡义成;从生态-能量系统通往更深层的文化唯物主义——论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对西方文化学最新成果的批判借鉴[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马菁;;近十年来国内文化生态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7 王声跃,肖海珍,陈红,张文;论云南文化的生成环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黄正泉;;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导言[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9 胡由之;谭大珂;;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青岛奥运景观营造模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4期

10 韩延明;魏本权;;沂蒙红色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考究与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耿美云;城市公共空间特色景观衍续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赛汉;本土的“陌生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鹏;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之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建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白剧音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3 杨驰;壮族景观建筑的演变与传承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李家黎;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张永华;社会转型期康区藏传佛教情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常晓菲;文化生态视角下普通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符静;基于文化生态学的烟台城市建筑特征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8 雷蕾;近代开埠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创作手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鄢莹;家园何谓?[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刘雪芹;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文化生态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3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43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f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