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部分图文】:
通过完善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技术和提升产业效率等途径,拓展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宽度和深度,并通过自适应和自组织推动旅游地生态系统向更高层次演化。因而,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可视做两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良性循环以及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即在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旅游经济数量和质量逐渐提升的前提下,两者能够实现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发展,并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输,不断地向高级、更有序的方向演化。图12000—2012年舟山群岛游客接待量Fig.1ThetouristsnumberofZhoushanislandsfrom2000to20121.2研究区概况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外缘的浙北海域,121°30'—123°25'E与29°32'—31°04'N之间。舟山群岛共由1390个岛屿组成,总面积为2.22万km2,其中海域面积2.08万km2。舟山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和海洋开发基地、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著名的海岛旅游目的地,同时还是国家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舟山群岛以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观、山海自然景观和海岛渔俗景观闻名于世。2000—2012年,其游客接待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图1),旅游总收入以年均22.83%的增长率居长三角地区前列。2012年,舟山群岛旅游总收入达266.8亿元,相当于GDP的31.3%。2研究方法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在分析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和旅游经济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借鉴生态系统健康[12,14,38]和旅游经济评价相关研究,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和代表性原则,构建了海岛目的地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对于生态系统健康子系统,采用了经济发展与合
http://www.ecologica.cn对其2013—2015年静态协调度和动态协调度进行了预测(图2)。由图2可知:2013—2015年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的静态协调度和动态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其静态协调度的预测值为0.8335、0.8442和0.8543,动态协调度的预测值为0.6885、0.6916和0.6947,说明两者会朝向更协调的方向发展。图22012—2015年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的静态协调度和动态协调度预测结果Fig.2PredictionofthestaticanddynamiccoordinationdegreeoftheecosystemhealthandtourismeconomyofZhoushanIslandsfrom2013to20154结论与讨论4.1结论(1)2000—2012年,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与旅游经济的静态协调度由2000年的0.6453增加至2012年的0.7301,动态协调度由0.6453增加至2012年的0.6874,增加幅度分别为0.0848和0.0421,说明其整体上往更高等级协调发展状态演进;2000—2007年为初级协调发展状态,2008—2012年为中级协调发展状态。在研究时段内,舟山群岛旅游经济规模、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经济潜力的各项指标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旅游经济总量也在持续增加;于此同时,舟山政府部门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环保政策、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和更新环保技术等反馈机制,导致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影响和响应中的部分因子状况改善,使得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朝向良性协调、共同提升的方向转变。但是,在旅游经济总量日益增加和海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的驱动力和压力因素作用进一步凸显,致其旅游经济的发展仍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两者仍未达到良好协调发展型。(2)海洋经济占GDP比重、近海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公路网密度、城镇化率是影响舟山群岛生态系统健康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育红;田桂娥;袁顺新;;城市生态健康评价方法比较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1期
2 李健;康懿;;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模糊物元贴近度评价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3 陈奕;许有鹏;宋松;;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分形理论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6期
4 胡廷兰,杨志峰,何孟常,赵彦伟;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李晴新;朱琳;陈中智;;灰色系统法评价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健康[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肖韬;袁兴中;唐清华;高强;庞志研;祝慧娜;毕温凯;林同云;梁婕;江洪炜;曾光明;;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城市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1期
7 李文君;邱林;陈晓楠;黄强;;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模型[J];水利学报;2011年07期
8 胡永宏;对TOPSIS法用于综合评价的改进[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年04期
9 武兰芳,欧阳竹,唐登银;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10 戴全厚;刘国彬;田均良;薛萐;翟胜;王国梁;;侵蚀环境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定量评价[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甘肃省14 个市州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阳曦;张新全;王运琦;王赞;张耿;高洪文;于遵波;;高燕麦草苗期耐盐性鉴定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3 王瑞娜;唐德善;田宇;;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4 王彬;傅贤治;张士康;;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商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5 王潜;李海涛;梁涛;顾晨洁;王佰梅;;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陈辉;;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差异分析——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7 唐瑭;谭静;;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18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8 杨伟伟;雷冬梅;徐晓勇;;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9 陈明辉;张琛;胡艳;董德明;;吉林省西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综合生态效益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10 郇恒飞;焦华富;曹阳;;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差异性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广洲;多源信息耦合的成矿预测新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曾桂忠;球磨机装补球方法体系研究与精确化装补球软件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目;高技术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易定宏;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罗文斌;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志林;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健康评价及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刘春兴;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毅;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佟艳;矿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评价与规划[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徐磊;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机制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少军;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钟美明;胶州湾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张秋艳;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飞;高宛莉;杜瑞卿;;标准差因子赋权法在生态评价综合指数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2 董经纬;蒋菊生;阚丽艳;;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3期
3 赵清;杨志峰;张珞平;陈宗团;;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的辨析及其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4 李娅婷;张妍;;北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1期
5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王湘;论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质量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黄国胜,王雪军,孙玉军,魏建祥,孙涛;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孙才志;刘玉兰;杨俊;;下辽河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与可持续开发调控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刘钟龄,王炜,梁存柱,郝敦元;内蒙古草原植被在持续牧压下退化演替的模式与诊断[J];草地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学海;南黄海及养殖功能海域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毛玉泽;桑沟湾滤食性贝类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调控[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邓华;我国产业生态系统(IES)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继红;滤食性贝类养殖活动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容量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张文龙;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雷静;地下水环境脆弱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2 赵琛;用概率神经网络对混凝土拱坝进行损伤位置识别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高千红;概率神经网络在三峡近坝水域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蔡曲林;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范轶玲;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卢志娟;杭州西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言鑫;基于GIS-WOE法的下辽河平原地下水脆弱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扶江;徐磊;;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草业学报;2009年06期
2 袁兴中;略论环保新热点——生态系统健康[J];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07期
3 袁兴中,刘红;景观健康及其评价初探[J];环境导报;2000年05期
4 任海,邬建国,彭少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J];热带地理;2000年04期
5 欧阳毅,桂发亮;浅议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数学模型的建立[J];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03期
6 刘红;管理景观中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新疆环境保护;2000年04期
7 马克明,孔红梅,关文彬,傅伯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方向[J];生态学报;2001年12期
8 凌青根;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9 袁兴中,刘红,陆健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10 杨华珂,许振文,张林波;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辨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小燕;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谢恩年;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预警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宋延巍;海岛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赵广琦;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芦苇与互花米草入侵的光合生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强;长汀生态恢复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估[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窦勇;基于RS、GIS调查资料的青岛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雷;基于遥感信息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案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池建;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监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刘京涛;桂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4 王薇;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5 杨进;大亚湾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6 徐寅杰;山西省生态系统健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何阳秧;陕西省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虎;山东半岛典型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9 赵宇虹;城市化背景下山东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乐;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分析评价[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47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4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