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峡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图 2.3 旅游地生命周期图(1)探索阶段——发展初期,旅游地只有探险游客,数量有限,分布零散地居民接触频繁。旅游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未因旅游而有所改变。(2)参与阶段——旅游者的人数增多,吸引当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旅游者依旧与当地居民频繁接触。在这个阶段中,旅游季节逐渐形成,旅已经界定,迫使旅游经营者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3)发展阶段——庞大而又完善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数继续上涨,在高潮时期甚至超过了长住居民人数。交通条件,当地设施极大的改善,此时旅游区的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4)巩固阶段——目的地经济发展与旅游息息相关。游客增长率已经下降量将持续增加已超过长住居民数量。为了扩大旅游市场范围,延长旅游季节离的游客,广告促销力度大大加强。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到来已产生反感,设施已降为二级设施,不再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态旅游活动对象[47][48]。黄河三峡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独特,丹貌面积超过 30 km2,有被古人称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炳灵石林和“红山白土头,向西流”的地质奇观。以炳灵寺为代表的庙宇古刹有 10 多处,著名石窟炳灵寺石窟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大中型水电站,是共和电事业的摇篮,素有黄河明珠之称,其中刘家峡水电站是亚洲第一座百万千瓦大型站,被列入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大人工湖构成的平湖风光,水域面积 33 万亩,人均占有库容水量 3×104m3,分别高出全国全省 68 126 倍。世界罕见的恐龙足印化石地质遗迹,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完整称世界之最,已批准为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并跻身“全国县域旅游品牌 500列”。以太极岛为代表的黄河三峡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大小岛屿 18 处,是黄河中上大的自然湿地,芦苇纵生、池塘连片、瓜果飘香、荷花盛开,人称“陇上江南”。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云峰;;浅谈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J];现代园艺;2011年11期
2 马向青;;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鹤壁淇河生态旅游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年07期
3 许大明;;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管理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4 李胜利;蒋炳伸;李春枝;任瑞雪;王春丹;宋慧敏;;河南驻马店市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1年04期
5 邱瑛;;西藏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11年09期
6 张妍;;陕西省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7 陈景翊;孙虹飞;;吉林省生态旅游开发中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J];行政与法;2011年06期
8 吴得卿;;六盘水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旅游转型研究[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李树学;;关于开展长白山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的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4期
10 罗连祥;;科技化时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分析——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2 尹新哲;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系统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汪辉;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曹广成;抚松县生态经济型城市建设探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杨思涛;走向生态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7年
8 郭进辉;基于社区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黄茂祝;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俊;凉山州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李凤娟;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会娟;河北承德木兰围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凯;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德乾;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生态旅游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郑阳;吉林省城镇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景鑫;厦门植物园生态园林建设及发展生态旅游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8 谢文平;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宗恒;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陆莹;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47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4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