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天池景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14:53
本文从旅游资源的定义、内涵及特点和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目的和原则入手,总结了前人所作的研究工作,包括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依据、方法、内容、评价理论及模型。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归纳总结了前人所应用的各种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吸收、借鉴建立了一个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的综合型建模评价方法。同时,确立评价层次,设计评价流程步骤,构建了一套较综合、全面的评价框架体系,针对具体实例——木兰天池景区进行评价。 木兰天池景区位于武汉市北部,黄陂区北端,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湿润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景区由大小天池景区、素山寺森林公园、朱冯山村景区三个主要分区构成。本文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介绍了景区概况。 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并将其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景区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评价。首先采用所建立的综合型评价模型对景区内各景段区域进行综合的比较评价,对各景段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劣状况作出评价,并依次提出开发建议;同时,结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既考虑专家评价又结合游客评价,从多个方面对景区进行总体评价,包括风景质量评价、旅游资源自身评价、环境指标因子评价、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和游客调查评价。最后得出较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并对本研究作出结论分析。 本研究对已有的相关研究做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旅游资源评价框架体系,使它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同时,对武汉木兰天池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探讨其开发利用价值与外部条件,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景区生态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
【学位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592
【部分图文】:
北界为北纬 31°13'4″南至北纬 31°9'57″,总面积为 1159.66hm2。景区区位见图2-1。木兰天池景区由大小天池景区、素山寺景区、朱冯山村景区三个主要分区构成,大小天池景区面积为 581.81hm2,素山寺景区面积为 355.32hm2,朱冯山村景区面积共 222.53 hm2。景区结构图如图 2-2 所示。图 2-1 木兰天池景区区位图Fig.2-1 Location map of Mulan Tianchi Scenic Area
图 2-2 木兰天池景区结构图Fig.2-2 Area chart of Mulan Tianchi Scenic Area2.1.2 地质地貌景区所在地区属于大别山南麓西段,大别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域中为山麓堆积区。蔡店、石门、泡桐、长轩岭西南部为低山区,海拔高程 150-800m部山坡地基石裸露。姚集、塔耳岗、长轩岭大部、长堰镇东北部、研子岗属于丘,海拔高程 50-150m。整个规划区地势北高南低。东北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大,沟浅,谷地平坦。该地区地质构造处于秦岭东西构造带东端、淮阳山字形前弧西翼(北西-南东向有新华夏系构造(北北东-南南西向)和北西向构造与之联合。基底地层由古老质岩系组成,各种小型断裂较多,南部为松散的近代堆积物覆盖。主要地层以酸岗岩为主,其次有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碱性正长岩、基性玄武岩和变质辉长岩灰绿岩,出露面积近 80km2。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57141
【学位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592
【部分图文】:
北界为北纬 31°13'4″南至北纬 31°9'57″,总面积为 1159.66hm2。景区区位见图2-1。木兰天池景区由大小天池景区、素山寺景区、朱冯山村景区三个主要分区构成,大小天池景区面积为 581.81hm2,素山寺景区面积为 355.32hm2,朱冯山村景区面积共 222.53 hm2。景区结构图如图 2-2 所示。图 2-1 木兰天池景区区位图Fig.2-1 Location map of Mulan Tianchi Scenic Area
图 2-2 木兰天池景区结构图Fig.2-2 Area chart of Mulan Tianchi Scenic Area2.1.2 地质地貌景区所在地区属于大别山南麓西段,大别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域中为山麓堆积区。蔡店、石门、泡桐、长轩岭西南部为低山区,海拔高程 150-800m部山坡地基石裸露。姚集、塔耳岗、长轩岭大部、长堰镇东北部、研子岗属于丘,海拔高程 50-150m。整个规划区地势北高南低。东北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大,沟浅,谷地平坦。该地区地质构造处于秦岭东西构造带东端、淮阳山字形前弧西翼(北西-南东向有新华夏系构造(北北东-南南西向)和北西向构造与之联合。基底地层由古老质岩系组成,各种小型断裂较多,南部为松散的近代堆积物覆盖。主要地层以酸岗岩为主,其次有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碱性正长岩、基性玄武岩和变质辉长岩灰绿岩,出露面积近 80km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璠宁;陈方明;;武汉木兰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翼;湖北林业产业布局的案例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静;主题公园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张旻桓;南宁青秀山风景区风景资源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梁硕;长沙县风景名胜资源评价与开发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苑伟娟;浏阳市观赏植物园修学旅游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王强;基于Google Earth平台的数字旅游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张九菊;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雷桃桃;隆安县布泉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7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5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