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福建省旅游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2:19
   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对福建省旅游业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找出福建省旅游业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优化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新构想。首先,文章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非极化不平衡态势,对福建省旅游业空间结构演变现象加以描述。然后,文章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以福建省更为细微的地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发现福建省旅游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态势源于福建省旅游业呈核心-边缘分布,并试图找出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所在。经相关分析得出经济因素、人口因素、资源因素等与核心-边缘分布密切相关,由此找到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所在。最后,文章借鉴双核模式及前人对于福建省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成果,结合前文分析提出笔者对于福建省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新构想,并提出实现该优化构想的途径和措施,以期能为福建省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旅游经济发展,福建省,水平图


陆地区当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落差”,因而,即使在短期内陆地区旅游业保持现有高速增长,仍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基本轮廓。图4一1、图4一2和图4一3分别为根据19%年、2001年和2006年数据绘制的福建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图,展示了从1996一2006年11年间福建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从中可以发现所选取的年份中福建省旅游经济水平空间格局极具相似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上述观点。困困布 布 lll田田生目目 目咔咔峙洲洲 一一一一·一一一…·娜娜娜图4一 11996年福建省各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图4一 22001年福建省各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Fig.2Fujian, 5sPatialtourismeeonomieFig4一2Fujian, 5sPatialtourismeeonomie develoPmentatProvineialIevelin1996 develoPmentatProvineiallevelin2001

旅游经济发展,福建省,不平衡,厦门市


Fig.4一3Fujian’5sPatialtourismeeonomiedeveloPmentatProvineiallevelin20063.3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显著突出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静态不平衡差(A地区与B地区的静态一1一A值/B值火100%)[59]来看:加06年,沿海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之间、区之间存在很大的静态不平衡差。其中,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不平衡差为85陆地区各地市间,三明市与南平市的不平衡差为91.%%,龙岩市与南平市差为%.50%;沿海地区各地市间,福州市与厦门市的不平衡差为60.52%,与厦门市的不平衡差为41.20%,莆田市与厦门市的不平衡差为81.22%,厦门市的不平衡差为71.56%,宁德市与厦门市的不平衡差为99.31%。由出,沿海与内陆地区、内陆各地市间沿海各地市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观存在。基本上呈现出以下格局:沿海地带,厦门独占鳌头,福、厦遥相陆地带,南平一枝独秀,与福州协同并进。

旅游空间结构,福建省,福州市辖区,辖区


综上所述,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及未来发展就是:四轮、三线、双联动、一体化发展(如图6一l)。具体来讲,“四轮”是指厦门、福州市辖区、南平市辖区、龙岩市辖区;“三线”是指厦门一福州市辖区、福州市辖区一南平市辖区、厦门一龙岩市辖区;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祝玲丽;公路交通对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涛;济宁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巩慧琴;高铁时代下旅客交通工具选择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1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61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0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