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与客:旅游地形象视觉表征的建构及比较研究
【部分图文】:
在旅游者树状节点类目中,自然资源类目比率最高,占38.33%,历史文物遗迹所占的比率为25%,这说明相比历史文化,旅游者对肇庆自然风光的感知度更强,这与前文案例分析中“肇庆岭南山水资源丰富,历来有着山水名城的美称”的介绍相符合,大多数旅游者来肇庆旅游都看重肇庆的自然山水资源。但是历史文物遗迹方面,政府、旅游者两者比率接近,反映了历史文物遗迹在政府的推广传播下,得到了旅游者的关注。此外,旅游者方面,关于旅游支持系统类目比率相当高,占25%,从照片的内容可以发现,除了餐饮,旅游者对住宿条件、景点服务设施等都较为关注,说明旅游者重视对旅游过程的体验。通过SPSS软件来验证两组样本的树状节点类目之间的统计学差异,所得到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传统非物质文化、旅游支持系统四个类目上,政府与旅游者的旅游照片内容存在显著的差异。政府倾向于对社会环境、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呈现,而旅游者更倾向于对自然资源和旅游支持系统的关注与重视。这些差异说明政府在自然资源备受旅游者感知的基础上,重视对肇庆社会环境、传统非物质文化的推广,而旅游者则更重视对肇庆自然资源与旅游支持系统的体验与感知。而在传统非物质文化类目上,政府与旅游者存在的差异最显著,笔者猜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肇庆市政府重视对“中国砚都”旅游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二、端砚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受众群体受限;三、传统的民俗节日、传统技艺,如南狮、南拳,只有在特定的节日和庆祝活动中才表演,这就意味着旅游者很难获得拍摄机会。
肇庆官方与游客照片内容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传统非物质文化、历史文物遗迹、建筑、旅游支持系统七个方面。对照旅游目的地意象“地脉—文脉—功能”三维耦合结构理论,发现旅游图片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可归为地脉属性,社会环境、传统非物质文化、历史文物遗迹、建筑可以视为文脉属性,旅游支持系统则对应功能属性,反映了政府、旅游者双方主要依据地脉属性、文脉属性、功能属性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建构。两组照片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官方与游客所建构的肇庆旅游地形象存在偏差。政府在兼顾地脉属性建构的基础上,重视对文脉的表征。而旅游者则对肇庆地脉属性感知更强,同时十分关注对旅游体验有直接影响的功能属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耕耘;;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心理学分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杨梦杰;;旅游地形象策划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年05期
3 左雪梅;;大众传媒视角下旅游地形象传播策略探析[J];视听;2017年04期
4 陶谦;;资中县旅游地形象策划[J];内江科技;2017年09期
5 何成军;李晓琴;李娴;;旅游地形象屏蔽强度评定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凉山州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6 李巧玲;温煜华;赵玉田;;旅游地形象设计与推广理论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7 张建荣;;流入人口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曹晶晶;;旅游地形象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09期
9 艾小勇;;浅谈城市旅游地形象的传播策略——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2年44期
10 曹星;秦启文;;旅游地形象塑造与传播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艾进;中国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雨萌;沈阳城市旅游地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2 李娜;古镇旅游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李阿芳;基于实验法的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4 张贵兴;提升桂林市国内旅游地形象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韦晨;基于游客情感分析的旅游地形象感知测量[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6 郭诗琪;基于传播模式的井冈山旅游地形象建构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李如跃;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优化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梁陶;重庆旅游形象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孙黎;旅游地感知形象测量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
10 徐锦雅;基于网络内容分析法的桂林旅游地形象差异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4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8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