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2:04
1950年开始至今,国际旅游业已经从一个无足轻重的产业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产业。据预测,2020年全球将接待国际旅游者1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0000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35%和6.7%。如果把各国的国内旅游收入加在一起,1992年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和服务贸易的主体性产业,它创造了大量的利润和税收,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出口,吸引了投资,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近年来,繁荣背后的消极效应逐渐开始显现。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景区(点)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设施建设的病态膨胀,这些行为都在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论文以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景区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实现问题及其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为主线,以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为研究脉络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旅游景区在开发前必须先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规划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旅游规划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界定了景区规划阶段的利益相关者,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为了保障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景区开发阶段必须明确和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合理界定,并从中总结出“景区发展过程应当坚持生态旅游的正确方向”的命题,界定了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任何旅游景区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有一个生命周期。旅游景区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起死回生,其中打破单个地区、单个旅游景区孤军奋战的局面,走旅游合作之路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旅游区域合作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论文在对区域旅游合作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聚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论文在前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峨眉山景区开发阶段(生态旅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以及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峨眉山景区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峨眉山景区是著名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对其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分类并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利益诉求及实现方式,将非常有助于峨眉山景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其它景区如何把利益相关者理论有效地运用到景区可持续发展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59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文的创新点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界定
1.4.1 研究目标
1.4.2 关键概念界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2.1 国内外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关于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与利益相关者
3.1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阐述
3.1.1 旅游景区相关概念辨析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3.1.2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框架
3.2.1 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研究
4.1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开发前阶段的应用
4.1.1 旅游景区统筹规划的概念界定
4.1.2 统筹规划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1.3 旅游景区统筹规划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1.4 旅游景区统筹规划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4.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开发阶段的应用
4.2.1 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4.2.2 生态旅游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2.3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2.4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4.3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开发后阶段的应用
4.3.1 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界定
4.3.2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4.3.3 区域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3.4 区域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峨眉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实证研究
5.1 峨眉山景区概况
5.1.1 峨眉山景区基本情况
5.1.2 峨眉山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5.2 峨眉山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
5.2.1 研究假设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2.4 研究结论
5.3 峨眉山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5.3.1 研究假设
5.3.2 数据分析
5.3.3 研究结论
5.4 峨眉山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
5.4.1 研究假设
5.4.2 数据分析
5.4.3 研究结论
5.5 峨眉山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程度
5.5.1 研究假设
5.5.2 数据分析
5.5.3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综合协调方案
6.1 利益相关者综合协调方案构建的原则
6.1.1 科学性原则
6.1.2 主导性原则
6.1.3 统筹兼顾原则
6.1.4 规范化原则
6.1.5 均衡与非均衡原则
6.1.6 符合景区发展规律原则
6.2 旅游景区整合规划机制
6.2.1 和合思维
6.2.2 整合规划原则与方法
6.2.3 整合规划中利益相关者不协调的利益关系
6.2.4 整合规划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6.3 生态旅游共生机制
6.3.1 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不协调的利益关系
6.3.2 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的构建
6.3.3 旅游景区开发阶段的利益协调
6.4 区域旅游合作的平衡机制
6.4.1 区域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不协调的利益关系
6.4.2 区域旅游合作的平衡机制遵循的原则
6.4.3 区域旅游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6946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59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文的创新点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界定
1.4.1 研究目标
1.4.2 关键概念界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2.1 国内外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关于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与利益相关者
3.1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阐述
3.1.1 旅游景区相关概念辨析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3.1.2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框架
3.2.1 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研究
4.1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开发前阶段的应用
4.1.1 旅游景区统筹规划的概念界定
4.1.2 统筹规划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1.3 旅游景区统筹规划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1.4 旅游景区统筹规划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4.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开发阶段的应用
4.2.1 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4.2.2 生态旅游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4.2.3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2.4 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4.3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景区开发后阶段的应用
4.3.1 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界定
4.3.2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4.3.3 区域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3.4 区域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峨眉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实证研究
5.1 峨眉山景区概况
5.1.1 峨眉山景区基本情况
5.1.2 峨眉山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5.2 峨眉山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界定
5.2.1 研究假设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2.4 研究结论
5.3 峨眉山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5.3.1 研究假设
5.3.2 数据分析
5.3.3 研究结论
5.4 峨眉山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
5.4.1 研究假设
5.4.2 数据分析
5.4.3 研究结论
5.5 峨眉山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程度
5.5.1 研究假设
5.5.2 数据分析
5.5.3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综合协调方案
6.1 利益相关者综合协调方案构建的原则
6.1.1 科学性原则
6.1.2 主导性原则
6.1.3 统筹兼顾原则
6.1.4 规范化原则
6.1.5 均衡与非均衡原则
6.1.6 符合景区发展规律原则
6.2 旅游景区整合规划机制
6.2.1 和合思维
6.2.2 整合规划原则与方法
6.2.3 整合规划中利益相关者不协调的利益关系
6.2.4 整合规划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6.3 生态旅游共生机制
6.3.1 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不协调的利益关系
6.3.2 景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的构建
6.3.3 旅游景区开发阶段的利益协调
6.4 区域旅游合作的平衡机制
6.4.1 区域旅游合作利益相关者不协调的利益关系
6.4.2 区域旅游合作的平衡机制遵循的原则
6.4.3 区域旅游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陈宏辉,贾生华;信息获取、效率替代与董事会职能的改进——一个关于独立董事作用的假说性诠释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2期
3 冯根福,王会芳;上市公司绩效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其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2期
4 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01期
5 何彪,马勇;基于关系营销的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张祖群,方巧,杨新军;基于文化景观的利益主体经济互动——荆州的旅游人类学实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高静;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8 陈国阶;我国西部生态退化的社会经济分析——以川西为例[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9 宣国富,章锦河,陆林,章锦河,杨效忠;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10 张明举,周海军;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2886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8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