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鄂西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22:59
   鄂西地区是巴、楚、蜀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汇点,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催生了这一地区典型的山地村寨和传统民居的型制与风格。纳水溪古村落是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文明在鄂西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下的产物,是人们聚居生活、生产的物质居住空间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纳水溪古村落在该区域的城乡发展建设中,可以作为具有历史记忆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根源。因此,其具有极强的研究保护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文明的相互交融,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的交流,现状的纳水溪古村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依旧保有的物质和文化遗存与新的生活内容之间冲突日益激烈、明显。古村落原始的风土人情、传统民居、山水环境等特征逐渐消失殆尽。尤其是,举世瞩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势头是迅猛的,当文化建设不能引导经济建设方向的时候,地区的开发往往会显现出巨大的破坏力,这些破坏不仅指向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无情的指向了珍贵的地域人文资源。 本文研究选定鄂西纳水溪古村落为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测绘和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综合运用人居环境科学、文化地理学、乡村景观规划等相关理论,重点研究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并分析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文章从宏观到微观对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分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层,村落整体结构形态层面景观及其变迁;第二层,村落公共邻里层面景观及其变迁,结合实地测绘与访谈资料,对商业街道空间、生活性巷道空间、纳水关庙、坝场空间等进行空间围合界面、使用活动空间、公共建筑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三层,村落居住建筑单元层面景观及其变迁,此层面依据实地情况将居住建筑分为三类,结合相关建筑测会资料,对各类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和空间使用形态、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制特征、民居建筑的居住文化、建筑的材料与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文章针对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的三个层面,分别从村落所在区域传统和现代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重点选取各层面的主导因素,分析其对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的影响与作用。之后,进一步提出纳水溪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包括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相关原则,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内容,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方法。 本文希望通过对案例村落——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的研究,找到一种适合具有某一特定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使其在保护的基础上仍具有“文化意义”的价值,从单纯保护走向保护与再利用的新阶段。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利川市,区位,恩施市


处巫山流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汇部,为清江、郁江的发源地(图2一1)。境内万山重叠,沟堑纵横,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历为楚蜀屏障,军事重地。东距省会武汉市公路7llkm,距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公路100km。地跨东经108021‘~109018‘,北纬29042‘一30039‘。东与恩施市接壤,南与咸丰县毗连,西南与四川黔江、彭水两县相邻

村落,地理位置,交通闭塞,利川市


系的梳子山东南麓,四周山峦丘岭环抱。此处平均海拔约12O0m,山高气寒,交通闭塞,地痔人贫。一条包纳百水命名颇具道家特色的纳水溪,从深川巨谷间流出,并自村落东侧绕村蜿蜒流淌而过(图2一2)。肠1业,用峨月必布月毛.几‘从了冲图2一2纳水溪古村落地理位置图Fig.2一 2ThePositionoftheancientvlllageofNashulUinLIChllan资料来源:利川市行政区域图17

县志,利川,全图,资料来源


逐渐发展成为周期性的村落商品经济的基础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纳水溪古村落是由原始状态民间交易的“草市”发展而来,并最终发展成为固定形式的聚居村落(图2一4)。劝l引洲侧川月|||.一,仁’三‘:哄.‘.褚-…六衬、J;J声.、补”.’-三·户氛:、·。,’.毛兴图2一4清光绪《利川县志·县境全图》Fig.2一 4ThemaPofLiehuaninQingDynasty资料来源:清光绪《利川县志》草市,亦称墟市,是古代农民与乡村手工业者进行交换的最直接场所,是相对于官方规定的正规集市而言的,即国家规定的州县坊市之外的交易场所。此类交换场所最初自发兴起,且散布于城外农村地区,后来人们便冠之以草市之名,以有别于一般的城市中之市。草市在乡村发展起来,适应于农民进行交换的需求,农民用其粮米、柴草、布帛之类,换回盐茶、农具,手工业者通过草市,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各地称谓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浩;;传承古村落文化 促进可持续发展[J];混凝土世界;2011年07期

2 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历史保护体系、原则与策略[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翁时秀;彭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增权研究——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1年0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郭美锋;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静;鄂西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杨萍;广西水源头古村落解读[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3 尹怀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郑亮;湘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荣盼盼;太原市店头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探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松;夏浒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艳;基于空间句法的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智启;古村落的认定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尚圆圆;浙江缙云县河阳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冯亚南;河北省山区古村落的“活性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0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90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