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研究 ——以西双版纳孔明山旅游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14 00:29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岳型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最早得到开发的旅游资源之一,山岳旅游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旅游环境既是山岳旅游景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山岳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山岳型旅游地生态环境系统所具有的复杂多样性、不稳定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加上我国山岳型旅游地,特别是新开发或待开发的山岳型旅游地,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和生态系统脆弱区;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还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等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而进行生态恢复的难度和费用将成倍增加。因此,对于山岳型旅游地的开发,必须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选择可持续性的旅游形式。绿色旅游是指具有环境友好或环保的各类旅游,不仅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旅游发展形式,而且也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旅游观念,是可持续旅游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形式。结合我国山地区域分布和生态环境特点,以可持续发展观与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研究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问题,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环境伦理学为引导观念、以旅游循环...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与选题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山岳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1.2.2 绿色旅游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规划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
2.1.2 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2.2 环境伦理学理论
2.3 山地高梯度效应理论
2.4 三大理论的指导作用
第3章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1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的特点
3.1.1 山岳型旅游地的特点
3.1.2 绿色旅游的内涵
3.2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原则与目标体系
3.2.1 开发原则
3.2.2 目标体系
3.3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3.1 旅游开发模式的主要类型
3.3.2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第4章 案例分析——孔明山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
4.1 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分析与评价
4.1.1 旅游区绿色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4.1.2 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
4.1.3 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SWOT分析
4.2 旅游市场分析与目标市场定位
4.2.1 旅游市场分析
4.2.2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4.3 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战略策划
4.3.1 绿色旅游开发战略目标
4.3.2 绿色旅游开发战略思路
4.3.3 旅游区性质与绿色旅游形象定位设计
4.4 旅游区绿色旅游服务开发
4.4.1 绿色旅游产品开发
4.4.2 旅游区配套设施绿色规划设计
4.5 绿色旅游社区建设与管理
4.5.1 社区居民点现状分析
4.5.2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4.5.3 社区用地布局调整
4.5.4 社区居民点建设风格控制
4.5.5 社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4.5.6 绿色社区管理与服务
4.6 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
4.6.1 旅游开发对山岳型旅游地资源环境不良影响分析
4.6.2 旅游区环境容量估算
4.6.3 旅游区环境容量控制主要措施
4.6.4 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7 旅游区绿色环境教育
第5章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困难及对策
5.1 存在的困难
5.2 战略对策
5.2.1 加强旅游地开发管理的规划引导机制建设
5.2.2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协调和监督作用
5.2.3 完善法规制度支持体系,加强宣传执行力度
5.2.4 引入公众监督与绿色认证体系
5.2.5 加强旅游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建设
5.2.6 加强绿色环境教育,形成绿色旅游消费文化氛围
5.2.7 引入和构建山岳型旅游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问题探讨
6.1 研究主要结论
6.1.1 绿色旅游是可持续旅游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形式
6.1.2 山岳型旅游地具有发展绿色旅游的资源基础和客观需求
6.1.3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系
6.1.4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对山地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6.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2.1 研究中山岳和绿色的特点未得到充分体现
6.2.2 开发模式存在较大主观性,其实用性还有待于论证
6.2.3 对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的研究较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山地旅游开发刍议[J]. 杨晓晶,张著江. 东南传播. 2007(07)
[2]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王素洁,刘海英. 旅游科学. 2007(02)
[3]龙虎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J]. 刘运伟,蒋梅鑫.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03)
[4]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J]. 付启敏,蒲勇健,黎亚梅. 经济论坛. 2007(05)
[5]中国绿色旅游的内涵、现状与应对措施[J]. 杨洪林.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6]试论山地高梯度效应——以横断山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效应为例[J]. 明庆忠,史正涛,邓亚静,董铭. 冰川冻土. 2006(06)
[7]成都市发展绿色旅游的基础与对策[J]. 邓清南.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8]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 冯德显. 人文地理. 2006(06)
[9]樟树市閤皂山旅游开发构想[J]. 姚宁萍,刘春燕. 价格月刊. 2006(12)
[10]创建绿色旅游饭店培育温馨金海湾品牌[J]. 季芳. 饭店现代化. 2006(11)
硕士论文
[1]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欧阳卫.南昌大学 2006
[2]基于景观生态思想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研究[D]. 张振超.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 李伟.华侨大学 2005
[4]基于循环经济的江苏沿江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颜庭干.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D]. 唐永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6]关于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D]. 仲丽丽.青岛大学 2005
[7]西岭雪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研究[D]. 游勇.成都理工大学 2005
[8]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D]. 王瑞花.昆明理工大学 2005
[9]福建永春西部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钟静.南京师范大学 2004
[10]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D]. 杨晓云.云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15462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与选题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山岳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1.2.2 绿色旅游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规划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
2.1.2 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2.2 环境伦理学理论
2.3 山地高梯度效应理论
2.4 三大理论的指导作用
第3章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1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的特点
3.1.1 山岳型旅游地的特点
3.1.2 绿色旅游的内涵
3.2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原则与目标体系
3.2.1 开发原则
3.2.2 目标体系
3.3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3.1 旅游开发模式的主要类型
3.3.2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第4章 案例分析——孔明山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
4.1 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分析与评价
4.1.1 旅游区绿色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4.1.2 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条件综合分析与评价
4.1.3 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SWOT分析
4.2 旅游市场分析与目标市场定位
4.2.1 旅游市场分析
4.2.2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4.3 旅游区绿色旅游开发战略策划
4.3.1 绿色旅游开发战略目标
4.3.2 绿色旅游开发战略思路
4.3.3 旅游区性质与绿色旅游形象定位设计
4.4 旅游区绿色旅游服务开发
4.4.1 绿色旅游产品开发
4.4.2 旅游区配套设施绿色规划设计
4.5 绿色旅游社区建设与管理
4.5.1 社区居民点现状分析
4.5.2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4.5.3 社区用地布局调整
4.5.4 社区居民点建设风格控制
4.5.5 社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4.5.6 绿色社区管理与服务
4.6 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
4.6.1 旅游开发对山岳型旅游地资源环境不良影响分析
4.6.2 旅游区环境容量估算
4.6.3 旅游区环境容量控制主要措施
4.6.4 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7 旅游区绿色环境教育
第5章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困难及对策
5.1 存在的困难
5.2 战略对策
5.2.1 加强旅游地开发管理的规划引导机制建设
5.2.2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协调和监督作用
5.2.3 完善法规制度支持体系,加强宣传执行力度
5.2.4 引入公众监督与绿色认证体系
5.2.5 加强旅游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建设
5.2.6 加强绿色环境教育,形成绿色旅游消费文化氛围
5.2.7 引入和构建山岳型旅游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问题探讨
6.1 研究主要结论
6.1.1 绿色旅游是可持续旅游发展观的具体实现形式
6.1.2 山岳型旅游地具有发展绿色旅游的资源基础和客观需求
6.1.3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系
6.1.4 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模式对山地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6.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2.1 研究中山岳和绿色的特点未得到充分体现
6.2.2 开发模式存在较大主观性,其实用性还有待于论证
6.2.3 对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的研究较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山地旅游开发刍议[J]. 杨晓晶,张著江. 东南传播. 2007(07)
[2]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王素洁,刘海英. 旅游科学. 2007(02)
[3]龙虎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J]. 刘运伟,蒋梅鑫.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03)
[4]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J]. 付启敏,蒲勇健,黎亚梅. 经济论坛. 2007(05)
[5]中国绿色旅游的内涵、现状与应对措施[J]. 杨洪林.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6]试论山地高梯度效应——以横断山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效应为例[J]. 明庆忠,史正涛,邓亚静,董铭. 冰川冻土. 2006(06)
[7]成都市发展绿色旅游的基础与对策[J]. 邓清南.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8]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 冯德显. 人文地理. 2006(06)
[9]樟树市閤皂山旅游开发构想[J]. 姚宁萍,刘春燕. 价格月刊. 2006(12)
[10]创建绿色旅游饭店培育温馨金海湾品牌[J]. 季芳. 饭店现代化. 2006(11)
硕士论文
[1]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欧阳卫.南昌大学 2006
[2]基于景观生态思想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研究[D]. 张振超.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 李伟.华侨大学 2005
[4]基于循环经济的江苏沿江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颜庭干.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D]. 唐永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6]关于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D]. 仲丽丽.青岛大学 2005
[7]西岭雪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研究[D]. 游勇.成都理工大学 2005
[8]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D]. 王瑞花.昆明理工大学 2005
[9]福建永春西部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钟静.南京师范大学 2004
[10]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D]. 杨晓云.云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15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15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