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4ka以来环境—气候变化与其对古蜀文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18 08:29
环境考古将环境分析手段应用于考古有助于帮助恢复古人类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特别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考古发现不断深入,尤其是近年来,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等大量古蜀遗址的发掘,古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1年发掘的金沙遗址更是继三星堆遗址后我国在本世纪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论文选择成都平原地区金沙遗址为研究对象,以成都平原地区距今4千年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和金沙遗址区环境变化过程为研究目标,采用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孢粉等多种分析手段开展研究。同时还探讨了气候与环境变化与古蜀文化演变的关系。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对金沙遗址高分辨率孢粉分析发现,水稻(或人类耕种种子)花粉在剖面的底部层位就已经较多出现,剖面上分布层位多,根据碳稳定同位素定年显示,成都平原地区的人类种植活动至少在3800aBP前就已经开始。②对金沙遗址的现场观测研究,同时结合粒度分析等结果,金沙遗址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a.约3800aBP以前为冲积扇砾石沉积环境;b.约3800-3300aBP,在这一时期,金沙沉积了一套泥炭和河流沉积;c.3300aBP以来,多个...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金沙遗址地理位置图
由于考古分层依据岩性界面,因此出现同一时代的沉积在剖面不同位置分为不同的沉积层。在图3一1中可以清楚的反映出遗址区边缘沉积带的沉积物厚度变化特征:剖面的左侧靠近盆地区,向北与rr6814探坑剖面相接,向南方向上毗邻高地,地层的厚度呈现出“S型”中部增厚的特征,沉积以砂泥质为主,向北有变细和减薄的变化特征,通过横向对比,该套沉积对应于北部仃6814探坑剖面的20层下部到30层,反映这一时期南部受断裂活动影响发生抬升形成高地,高地沉积层垮塌向北处搬运,并与同期混入的砂泥质共同沉积。图3一1金沙遗址中部南北向地层剖面图3.2地层年代讨论3.2.1碳+四测年3.2.1.1基本原理自然界存在三种碳的同位素,它们的重量比例是12:13:14,分别用’Zc、,3c、’4c来表示。前两者是稳定同位素
第5章气候记录的磁化率指标研究②剖面2.5一1.lm(3400一17O0aBP),总体上磁化率比上一阶段明显增大,其值大部分分布在1200一1700xlo一sm‘,·kg一,范围内,平均值约为162sXlo一8m3·kg一,,本阶段磁化率曲线波动十分强烈,最低值为1162X10一8m3·kg一,,最高值达到493oxlo一sm‘,·kg一’,并在约1.65一l.sm及2.35m附近出现异常高值。③剖面1.lm一剖面顶部(1700aBP一),在本阶段磁化率值又下降在700一1200x10一8m3·kg‘,以内,极少数超过1200x10一8m3·kg一,,平均约gssxlo一8m3·kg一,,最低值约为767x10一sm,·kg一,,最高值12ssxlo一8m3·kg一,。本阶段剖面上部磁化率较为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下半部分由下至上大致成逐渐减小的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J]. 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尹秋珍,袁宝印,刘东生.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07)
[2]向海尖底泡沼泽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翟正丽,王国平,刘景双. 干旱区研究. 2006(01)
[3]新疆乌伦古湖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迁[J]. 肖霞云,蒋庆丰,刘兴起,肖海丰,沈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6(01)
[4]成都金沙遗址区古环境初步研究[J]. 傅顺,王成善,江章华,刘建,李奎. 江汉考古. 2006(01)
[5]吉林省敦化地区晚全新世泥炭沼泽孢粉组合特征及古植被[J]. 赵红艳,周道玮. 应用生态学报. 2006(02)
[6]苏北盆地兴化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 舒强,卫艳,李吉均,陈晔,赵志军,张茂恒. 地质科技情报. 2005(04)
[7]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J]. 姚轶锋,李奎,刘建,王宇飞,杜乃秋,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2005(04)
[8]陕西老高川红粘土剖面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 刘艳霖,岳乐平,帕拉提. 中国地质. 2005(03)
[9]7500a 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J]. 陈金霞,李铁刚,曹奇原,常凤鸣. 海洋与湖沼. 2005(05)
[10]孢粉分析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J]. 张玉兰. 上海地质. 2005(01)
硕士论文
[1]成都金沙遗址脊椎动物及古环境研究[D]. 刘建.成都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23701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金沙遗址地理位置图
由于考古分层依据岩性界面,因此出现同一时代的沉积在剖面不同位置分为不同的沉积层。在图3一1中可以清楚的反映出遗址区边缘沉积带的沉积物厚度变化特征:剖面的左侧靠近盆地区,向北与rr6814探坑剖面相接,向南方向上毗邻高地,地层的厚度呈现出“S型”中部增厚的特征,沉积以砂泥质为主,向北有变细和减薄的变化特征,通过横向对比,该套沉积对应于北部仃6814探坑剖面的20层下部到30层,反映这一时期南部受断裂活动影响发生抬升形成高地,高地沉积层垮塌向北处搬运,并与同期混入的砂泥质共同沉积。图3一1金沙遗址中部南北向地层剖面图3.2地层年代讨论3.2.1碳+四测年3.2.1.1基本原理自然界存在三种碳的同位素,它们的重量比例是12:13:14,分别用’Zc、,3c、’4c来表示。前两者是稳定同位素
第5章气候记录的磁化率指标研究②剖面2.5一1.lm(3400一17O0aBP),总体上磁化率比上一阶段明显增大,其值大部分分布在1200一1700xlo一sm‘,·kg一,范围内,平均值约为162sXlo一8m3·kg一,,本阶段磁化率曲线波动十分强烈,最低值为1162X10一8m3·kg一,,最高值达到493oxlo一sm‘,·kg一’,并在约1.65一l.sm及2.35m附近出现异常高值。③剖面1.lm一剖面顶部(1700aBP一),在本阶段磁化率值又下降在700一1200x10一8m3·kg‘,以内,极少数超过1200x10一8m3·kg一,,平均约gssxlo一8m3·kg一,,最低值约为767x10一sm,·kg一,,最高值12ssxlo一8m3·kg一,。本阶段剖面上部磁化率较为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下半部分由下至上大致成逐渐减小的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J]. 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尹秋珍,袁宝印,刘东生.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07)
[2]向海尖底泡沼泽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翟正丽,王国平,刘景双. 干旱区研究. 2006(01)
[3]新疆乌伦古湖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迁[J]. 肖霞云,蒋庆丰,刘兴起,肖海丰,沈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6(01)
[4]成都金沙遗址区古环境初步研究[J]. 傅顺,王成善,江章华,刘建,李奎. 江汉考古. 2006(01)
[5]吉林省敦化地区晚全新世泥炭沼泽孢粉组合特征及古植被[J]. 赵红艳,周道玮. 应用生态学报. 2006(02)
[6]苏北盆地兴化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 舒强,卫艳,李吉均,陈晔,赵志军,张茂恒. 地质科技情报. 2005(04)
[7]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J]. 姚轶锋,李奎,刘建,王宇飞,杜乃秋,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2005(04)
[8]陕西老高川红粘土剖面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 刘艳霖,岳乐平,帕拉提. 中国地质. 2005(03)
[9]7500a 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J]. 陈金霞,李铁刚,曹奇原,常凤鸣. 海洋与湖沼. 2005(05)
[10]孢粉分析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J]. 张玉兰. 上海地质. 2005(01)
硕士论文
[1]成都金沙遗址脊椎动物及古环境研究[D]. 刘建.成都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23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2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