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5 21:52
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地球上的距离在缩短,国际间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应运而起了经久不衰的国际旅游的大潮,人们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的浅层观光,而希冀着更多地投入异地的生活体验,到异质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求乐趣。因此,文化旅游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隐逸文化是绽放在中华文化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积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隐逸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隐逸文化资源,包括隐士隐居的场所与建筑、留下的生活遗迹、历史遗物、后世纪念隐士的场所与建筑、隐士游历的自然山川风貌与人文景观、隐士在隐居时创作的和后世纪念隐士的文艺作品、受隐士影响的宗教民俗活动以及有关隐士的故事传说与轶闻趣事等等。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地理的集中性、审美的多样性、休养的适宜性等特点,又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美学和社会价值,开发利用后能够产生文化休闲、调适和教育功能,因而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必然得到重视。在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独特性、多样性、专题性、形象性等原则,凸显其主题形...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隐逸文化及其与旅游的关系
(一) 隐逸文化概述
(二) 隐逸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二、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及意义
(一)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二)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三)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
(四)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三、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二)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三)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J]. 李顺.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4(04)
[2]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 周正刚. 求索. 2004(11)
[3]“后文化”时代的旅游资源开发[J]. 马丽娃,郭道荣.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4]凤兮凤兮何去来——从《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J]. 孟庆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5]“天人合一”与中国艺术精神[J]. 李晓庆.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2)
[6]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J]. 唐建军. 池州师专学报. 2004(03)
[7]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 黄平芳.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8]论唐代园林与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J]. 李红霞. 中州学刊. 2004(03)
[9]论科举对唐代隐逸风尚兴盛的影响[J]. 李红霞,张彩红.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简论宋元山水画的隐逸回归[J]. 刘凤林.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本文编号:2999956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隐逸文化及其与旅游的关系
(一) 隐逸文化概述
(二) 隐逸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二、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及意义
(一)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二)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三)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
(四)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三、隐逸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二)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三)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J]. 李顺.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4(04)
[2]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 周正刚. 求索. 2004(11)
[3]“后文化”时代的旅游资源开发[J]. 马丽娃,郭道荣.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4]凤兮凤兮何去来——从《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J]. 孟庆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5]“天人合一”与中国艺术精神[J]. 李晓庆.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2)
[6]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J]. 唐建军. 池州师专学报. 2004(03)
[7]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 黄平芳.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8]论唐代园林与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J]. 李红霞. 中州学刊. 2004(03)
[9]论科举对唐代隐逸风尚兴盛的影响[J]. 李红霞,张彩红.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简论宋元山水画的隐逸回归[J]. 刘凤林.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本文编号:2999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9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