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婺源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08 23:12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散落着许许多多的古村落。这些延续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保留了大量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考价值、审美价值等。但这些延续至今的古村落往往位于现代交通较为闭塞之处,现代经济较为落后。如何推动古村落的发展、挽救古村落的衰退,就成为政府和村民关心的事。在20世纪80年代末,乡村旅游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为古村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思路。许多古村落以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物质和文化遗产为资源凭借,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了现代城市人群喜爱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类型之一。实践证明,旅游业是调整古村落经济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它给古村落带来了经济收益的增长、生活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古村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古村落的保护,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经济保障。但就在人们为旅游业促进古村落发展而欣喜的同时,却也发现了古村落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时对古村落自然环境或空间体系的破坏、古村落居民与旅游企业间因利益问题而产生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冲突、居民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古村落中的古建筑的破坏、...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古村落旅游研究现状
1.4.1 国外古村落旅游研究现状
1.4.2 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
2. 中国古村落旅游概述
2.1 古村落的概念
2.2 我国古村落的类型
2.3 我国古村落的特点
2.4 古村落旅游概述
2.4.1 古村落旅游的定义
2.4.2 古村落旅游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及作用
2.4.3 我国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原因
3.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3.1 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3.2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目标
3.2.1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
3.2.2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3.1 是保护古村落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需要
3.3.2 有利于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3.3 有利于传统乡土文化的发扬光大
3.3.4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3.3.5 有利于对村民和旅游者生态意识的培养
3.4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4. 婺源县旅游发展概况
4.1 婺源县历史发展概述
4.2 婺源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4.2.1 婺源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4.2.2 婺源人文旅游资源概述
4.2.3 婺源旅游资源特点
4.3 婺源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4.3.1 婺源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4.3.2 旅游景区发展不平衡
4.3.3 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低,旅游收入的增长靠游客流量
5. 婺源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婺源古村落旅游发展经验
5.1.1 成功塑造了婺源古村落的品牌形象
5.1.2 05 年以来政府为保护古村落物质遗产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5.1.3 对婺源全县古村落进行了旅游规划
5.1.4 发掘、整理和保护传统文化
5.1.5 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5.1.6 建立婺源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1.7 良好的设施和服务
5.1.8 积极对外营销
5.2 当前婺源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古村落保护工作尚存不足
5.2.2 古村落居民与旅游企业、政府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5.2.3 村落卫生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5.2.4 商业气息过于浓厚
5.2.5 古村落景区容量的有限性与游客不断增长间的矛盾
5.2.6 古村落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5.2.7 景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5.3 婺源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3.1 进一步完善古村落遗产的保护工作
5.3.2 完善古村落景区的卫生条件
5.3.3 切实提高古村落居民参与保护的能动性
5.3.4 积极与各种专业组织合作
5.3.5 采取股份合作制经营古村落旅游
5.3.6 完善旅游产业链,增加地区收入
5.3.7 旅游项目的深化与创新
5.3.8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5.3.9 做好旅游环境容量管理
5.3.10 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竟合能力
5.3.11 加强政府的角色定位
5.3.1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6、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管理模式分析研究[J]. 王家洪. 消费导刊. 2008(01)
[2]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 李乐京,陈志永,梁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0)
[3]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多维价值及完善建议——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文化村为个案研究[J]. 陈志永,李乐京,梁玉华. 旅游学刊. 2007(07)
[4]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 冯淑华,沙润. 地理研究. 2007(03)
[5]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 胡秋媛,陈焕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05)
[6]贵州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郎德、天龙屯堡、镇山村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 李乐京,陈志永,吴亚平.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7]和谐社会看婺源[J]. 吕六斤,吕强. 老区建设. 2007(04)
[8]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千年古村:江西婺源江湾村为例[J]. 谭根梅,柳军,胡汉辉. 农业经济. 2007(04)
[9]婺源晓起景区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研究[J]. 孙燕. 江西化工. 2007(01)
[10]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德庆县金林水乡为例[J]. 肖光明,郭盛晖,汤晓敏. 热带地理. 2007(01)
硕士论文
[1]我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实证分析[D]. 张静.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2]丝绸之路旅游可持续性研究[D]. 孙浩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肖湘君.湘潭大学 2006
[4]传统村镇旅游地特征及其发展过程比较研究[D]. 朱桃杏.安徽师范大学 2006
[5]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晓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6]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 刘昌雪.安徽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24645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古村落旅游研究现状
1.4.1 国外古村落旅游研究现状
1.4.2 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
2. 中国古村落旅游概述
2.1 古村落的概念
2.2 我国古村落的类型
2.3 我国古村落的特点
2.4 古村落旅游概述
2.4.1 古村落旅游的定义
2.4.2 古村落旅游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及作用
2.4.3 我国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原因
3.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3.1 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3.2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目标
3.2.1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
3.2.2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3.1 是保护古村落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需要
3.3.2 有利于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3.3 有利于传统乡土文化的发扬光大
3.3.4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3.3.5 有利于对村民和旅游者生态意识的培养
3.4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4. 婺源县旅游发展概况
4.1 婺源县历史发展概述
4.2 婺源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4.2.1 婺源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4.2.2 婺源人文旅游资源概述
4.2.3 婺源旅游资源特点
4.3 婺源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4.3.1 婺源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4.3.2 旅游景区发展不平衡
4.3.3 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低,旅游收入的增长靠游客流量
5. 婺源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婺源古村落旅游发展经验
5.1.1 成功塑造了婺源古村落的品牌形象
5.1.2 05 年以来政府为保护古村落物质遗产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5.1.3 对婺源全县古村落进行了旅游规划
5.1.4 发掘、整理和保护传统文化
5.1.5 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5.1.6 建立婺源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1.7 良好的设施和服务
5.1.8 积极对外营销
5.2 当前婺源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古村落保护工作尚存不足
5.2.2 古村落居民与旅游企业、政府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5.2.3 村落卫生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5.2.4 商业气息过于浓厚
5.2.5 古村落景区容量的有限性与游客不断增长间的矛盾
5.2.6 古村落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5.2.7 景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5.3 婺源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3.1 进一步完善古村落遗产的保护工作
5.3.2 完善古村落景区的卫生条件
5.3.3 切实提高古村落居民参与保护的能动性
5.3.4 积极与各种专业组织合作
5.3.5 采取股份合作制经营古村落旅游
5.3.6 完善旅游产业链,增加地区收入
5.3.7 旅游项目的深化与创新
5.3.8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5.3.9 做好旅游环境容量管理
5.3.10 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竟合能力
5.3.11 加强政府的角色定位
5.3.1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6、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管理模式分析研究[J]. 王家洪. 消费导刊. 2008(01)
[2]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 李乐京,陈志永,梁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0)
[3]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多维价值及完善建议——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文化村为个案研究[J]. 陈志永,李乐京,梁玉华. 旅游学刊. 2007(07)
[4]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 冯淑华,沙润. 地理研究. 2007(03)
[5]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 胡秋媛,陈焕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05)
[6]贵州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郎德、天龙屯堡、镇山村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 李乐京,陈志永,吴亚平.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7]和谐社会看婺源[J]. 吕六斤,吕强. 老区建设. 2007(04)
[8]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千年古村:江西婺源江湾村为例[J]. 谭根梅,柳军,胡汉辉. 农业经济. 2007(04)
[9]婺源晓起景区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研究[J]. 孙燕. 江西化工. 2007(01)
[10]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德庆县金林水乡为例[J]. 肖光明,郭盛晖,汤晓敏. 热带地理. 2007(01)
硕士论文
[1]我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实证分析[D]. 张静.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2]丝绸之路旅游可持续性研究[D]. 孙浩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肖湘君.湘潭大学 2006
[4]传统村镇旅游地特征及其发展过程比较研究[D]. 朱桃杏.安徽师范大学 2006
[5]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晓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6]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 刘昌雪.安徽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24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02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