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紫砂壶艺术与当代紫砂壶艺术审美特征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2 22:01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在江西省万年县境内的新石器早期遗存中出土的90多块陶片,考古学家们从这些碎片中复原了一件大口深腹的圆底罐,充分说明陶器从最初出现开始,就扮演着生活日用器具的角色。这里所说的“陶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现代所称“陶器”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中国的陶瓷艺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新石器的彩陶时期开始,呈现出生活化与功用性特点,客观上也兼具了美化作用。一般认为紫砂壶起源于北宋,作为艺术品则始于供春,明代紫砂壶的发展步入繁荣期。清中期是紫砂壶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一时高手如云,名家辈出。皇家的宫廷紫砂器皿富丽奢华、精雕细琢;民间紫砂的紫砂花货热烈浓郁、平实大方;以曼生壶为代表的文人紫砂平淡天真,并且带有一点道家的“玄”的气息,趋向于“高古典雅”。这三种风格的紫砂都没有摆脱紫砂壶最初出现时的角色——实用器皿。现代陶艺运动的兴起,艺术家们大多着眼于陶艺的形式感,实用性的日用陶器渐渐被搁置一边。九十年代以来,来自西方的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思潮渐渐融入各个艺术领域,紫砂壶艺术特征也变得异彩纷呈起来。大致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传承传统的壶艺,注重工艺与材质的本身;还有一种是在制壶过程...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紫砂壶概述
1.1 紫砂器特性
1.2 紫砂壶分类
1.2.1 光货
1.2.2 花货
1.2.3 筋纹货
1.3 紫砂发展脉络
第二章 清中期紫砂壶
2.1 清初的明代紫砂遗风
2.1.1 简约实用的孟臣壶
2.2 宫廷趣味的紫砂壶
2.2.1 富庶奢侈而又危机四现的时代背景
2.2.2 繁复华丽的趣味
2.3 文人壶的崛起
2.3.1 波澜不惊的文化氛围
2.3.2 曼生其人
2.3.3 曼生壶
2.3.4 意味隽永的铭文
第三章 当代紫砂壶
3.1 基于对自然描摹的升华
3.2 更为丰富的物质载体
3.2.1 色彩表现
3.2.2 质感表现
3.3 传统审美意境犹存
3.3.1 虚实相生的构成方式
3.3.2 传达艺术情感更为直观
第四章 艺术当随时代
4.1 紫砂壶艺术的公众性
4.1.1 定位明确
4.1.2 注重公共性
4.2 紫砂壶艺术的民族性
4.3 紫砂壶艺术的现代性
4.3.1 极具形式美感
4.3.2 丰富的内涵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文人与紫砂陶[J]. 吴小楣. 景德镇陶瓷. 2001(02)
[2]清代“盛世”布衣诗群文化性格论[J]. 田晓春. 苏州大学学报. 1999(04)
[3]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J]. 彭泽益. 中国史研究. 1981 (01)
本文编号:3046607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紫砂壶概述
1.1 紫砂器特性
1.2 紫砂壶分类
1.2.1 光货
1.2.2 花货
1.2.3 筋纹货
1.3 紫砂发展脉络
第二章 清中期紫砂壶
2.1 清初的明代紫砂遗风
2.1.1 简约实用的孟臣壶
2.2 宫廷趣味的紫砂壶
2.2.1 富庶奢侈而又危机四现的时代背景
2.2.2 繁复华丽的趣味
2.3 文人壶的崛起
2.3.1 波澜不惊的文化氛围
2.3.2 曼生其人
2.3.3 曼生壶
2.3.4 意味隽永的铭文
第三章 当代紫砂壶
3.1 基于对自然描摹的升华
3.2 更为丰富的物质载体
3.2.1 色彩表现
3.2.2 质感表现
3.3 传统审美意境犹存
3.3.1 虚实相生的构成方式
3.3.2 传达艺术情感更为直观
第四章 艺术当随时代
4.1 紫砂壶艺术的公众性
4.1.1 定位明确
4.1.2 注重公共性
4.2 紫砂壶艺术的民族性
4.3 紫砂壶艺术的现代性
4.3.1 极具形式美感
4.3.2 丰富的内涵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文人与紫砂陶[J]. 吴小楣. 景德镇陶瓷. 2001(02)
[2]清代“盛世”布衣诗群文化性格论[J]. 田晓春. 苏州大学学报. 1999(04)
[3]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J]. 彭泽益. 中国史研究. 1981 (01)
本文编号:3046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04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