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数字网络视域下民族地区景区空间结构变迁分析——以黔东南州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7 09:12
  本文以贵州黔东南州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旅游者2009年和2019年的网络游记,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黔东南州的景区空间结构及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黔东南州旅游景点网络日趋成熟,网络范围扩大且网络结构由多核心模式向等级扩散式发展;(2)旅游景区网络密度较小,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边缘节点之间联系薄弱,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分层;(3)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等少数景点在网络体系中具有绝对主导性与控制力,中心度演变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趋势;(4)黔东南州旅游轨迹呈"西北—东南"走向,旅游网络以雷山县为中心向外展开。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了提出相应的建议。 

【文章来源】:凯里学院学报. 2020,38(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数字网络视域下民族地区景区空间结构变迁分析——以黔东南州为例


旅游数字足迹网络结构对比图

对比图,对比图,模块,子群


总体而言,黔东南州景点旅游网络呈组团模式发展,各核心子群间联系密度呈现下降趋势,整体格局趋于稳定,高密度值的子群由核心旅游节点或地理区位毗邻的节点构成,低密度值的子群由联系相对较弱的景点构成。(五)空间结构分析

对比图,游客,轨迹,对比图


2009年和2019年游客旅游轨迹均以雷山县为中心向外辐射,镇远县、从江县、黎平县为主要的辐射点。东北部地区如天柱县、三穗县、岑巩县始终不在游客轨迹网络之中。旅游轨迹线集中于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肇兴侗寨、镇远古城等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普通旅游景点间的联系强,旅游流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稠密,拥有核心景点的地区联系紧密,构成了黔东南地区旅游网络框架。总体空间结构的变化不大,并呈环状旅游轨迹线路,低级别旅游景点通过与高级别旅游景点建立联系来加入旅游网络,但其流量明显少于高级别旅游景点间的流量。三、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源数据的市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洛阳市为例[J]. 闫闪闪,靳诚.  经济地理. 2019(08)
[2]山地民族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及流动方式研究——以恩施州为例[J]. 李亚娟,曾红春,李超然,贾垚焱,曹慧玲,王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07)
[3]江西省城市旅游形象的网络化呈现[J]. 田逢军,吴珊珊,胡海胜,田国林,李向明.  经济地理. 2019(06)
[4]高铁网络化下东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 王绍博,罗小龙,郭建科,张培刚,顾宗倪.  地理科学. 2019(04)
[5]基于数字足迹的游客时空行为特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 张鲜鲜,李婧晗,左颖,张慧敏,晋秀龙.  经济地理. 2018(12)
[6]东北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发展模式[J]. 史庆斌,谢永顺,韩增林,刘天宝,刘桂春,杜鹏.  经济地理. 2018(11)
[7]基于网络游记的甘肃省旅游流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吴江,魏玲玲,周年兴,葛亚晖.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8]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韩冬,黄丽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3)
[9]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城市入境游客时空行为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杨敏,李君轶,杨利.  旅游科学. 2015(03)
[10]旅游数字足迹:在线揭示游客的时空轨迹[J]. 李君轶.  思想战线. 2013(03)



本文编号:3103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103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d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