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衡阳市经济发展的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1 07:02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意识到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把旅游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希望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定科学可行的区域旅游开发已势在必行,而科学的旅游开发首先要求与区域旅游业状况、潜力和优势相吻合,以确定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另外,一个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影响计算指标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区域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计算问题,已有许多的学者作了的研究,虽然有许多方法存在可取之处,但有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上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所以寻求适合于某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就成为旅游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向。本论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为理论及市情部分(包括1、2、3章),后半部分为经济计算及建议部分(包括第4、5、6章)。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借鉴区域科学、经济地理学和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和方法进探讨,同时通过概述衡阳市的旅游资源及与衡阳经济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衡阳市的旅...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成本一收益分析
2.2 成本-收益、损害分析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做任何决策前,都应该进行成本-收益、损害分析。在收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下,人们会不断投资或消费,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成本-收益、损害分析的核心就是提供一组评价这些商品的系统方法,使政策分析人员可以确定一个项目就总体而言是否有益,还使决策者试图从事二项运转良好的市场自动进行的工作—只要一个项目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就把资源配置到这一项目上。
Ag 是经过 g 点的甲的无差异曲线,Eg 是乙的无差异曲线。现题是,能否在两者之间重新配置两种资源,使甲境况变好而乙的情况不会?这种配置位于 h 点。在 h 点,甲的境况变好,因为对它来说,无差异曲线表的效用水平高于 Ag 代表的效用水平。另一方面,乙的境况没有变坏,因点仍在它原来的无差异曲线 Eg 上。在不伤害乙的情况下,甲的福利还能进提高吗:只要能使甲的无差异曲线进一步向右上方位移而乙仍停留在 Eg 上就是可能的。这个过程可一直持续到甲的无差异曲线与 Eg 相切为止,该切图的 p 点。如果要使甲位于比 Ap 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唯一的办法是使乙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p 点就是帕累托最适度,因为在该点上,要使一个人况变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差。而图中,从 g 点移动到、从 h 点移动到 p 点,都属于帕累托改进。.6 区域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J]. 刘志全. 商场现代化. 2008(10)
[2]五大连池旅游观光农业建设[J]. 何晶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02)
[3]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李红霞.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4]GI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兼谈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刘德辉.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01)
[5]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以武汉市人力资本为例[J]. 齐振宏,喻宏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6]三峡库区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J]. 蒋克美. 农业与技术. 2008(01)
[7]旅游业诚信建设的制度缺失与对策[J]. 黄爱林.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1)
[8]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J]. 陈延军.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01)
[9]深圳发展之路对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的启示[J]. 王燕.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10]县域旅游业发展中的智力支撑[J]. 袁林,叶仰蓬,冯健. 经营与管理. 2008(01)
博士论文
[1]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滢.新疆大学 2006
[2]旅游卫星账户与中国旅游经济测度研究[D]. 康蓉.西北大学 2006
[3]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 张美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4]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研究[D]. 蔡君.北京林业大学 2006
[5]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 母涛.四川大学 2006
[6]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与战略研究[D]. 杨剑.西南交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宁波山区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盛初根.浙江大学 2006
[2]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胡细涓.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及融资结构优化[D]. 成召科.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 张敏.东北财经大学 2005
[5]吉林省医药研发资助项目效果评价研究[D]. 崔春宇.吉林大学 2005
[6]伊金霍洛旗旅游经济影响力实证研究[D]. 吴艳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7]广东省旅游经济影响力及其地区差异分析[D]. 周志红.华南师范大学 2003
[8]甘肃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战略研究[D]. 侯佩旭.西北师范大学 2003
[9]旅游消费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D]. 周源.新疆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11016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成本一收益分析
2.2 成本-收益、损害分析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做任何决策前,都应该进行成本-收益、损害分析。在收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下,人们会不断投资或消费,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成本-收益、损害分析的核心就是提供一组评价这些商品的系统方法,使政策分析人员可以确定一个项目就总体而言是否有益,还使决策者试图从事二项运转良好的市场自动进行的工作—只要一个项目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就把资源配置到这一项目上。
Ag 是经过 g 点的甲的无差异曲线,Eg 是乙的无差异曲线。现题是,能否在两者之间重新配置两种资源,使甲境况变好而乙的情况不会?这种配置位于 h 点。在 h 点,甲的境况变好,因为对它来说,无差异曲线表的效用水平高于 Ag 代表的效用水平。另一方面,乙的境况没有变坏,因点仍在它原来的无差异曲线 Eg 上。在不伤害乙的情况下,甲的福利还能进提高吗:只要能使甲的无差异曲线进一步向右上方位移而乙仍停留在 Eg 上就是可能的。这个过程可一直持续到甲的无差异曲线与 Eg 相切为止,该切图的 p 点。如果要使甲位于比 Ap 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唯一的办法是使乙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p 点就是帕累托最适度,因为在该点上,要使一个人况变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差。而图中,从 g 点移动到、从 h 点移动到 p 点,都属于帕累托改进。.6 区域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J]. 刘志全. 商场现代化. 2008(10)
[2]五大连池旅游观光农业建设[J]. 何晶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02)
[3]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李红霞.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4]GI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兼谈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刘德辉.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01)
[5]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以武汉市人力资本为例[J]. 齐振宏,喻宏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6]三峡库区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J]. 蒋克美. 农业与技术. 2008(01)
[7]旅游业诚信建设的制度缺失与对策[J]. 黄爱林.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1)
[8]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J]. 陈延军.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01)
[9]深圳发展之路对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的启示[J]. 王燕.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10]县域旅游业发展中的智力支撑[J]. 袁林,叶仰蓬,冯健. 经营与管理. 2008(01)
博士论文
[1]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滢.新疆大学 2006
[2]旅游卫星账户与中国旅游经济测度研究[D]. 康蓉.西北大学 2006
[3]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 张美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4]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承载力研究[D]. 蔡君.北京林业大学 2006
[5]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 母涛.四川大学 2006
[6]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与战略研究[D]. 杨剑.西南交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宁波山区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盛初根.浙江大学 2006
[2]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胡细涓.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及融资结构优化[D]. 成召科.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 张敏.东北财经大学 2005
[5]吉林省医药研发资助项目效果评价研究[D]. 崔春宇.吉林大学 2005
[6]伊金霍洛旗旅游经济影响力实证研究[D]. 吴艳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7]广东省旅游经济影响力及其地区差异分析[D]. 周志红.华南师范大学 2003
[8]甘肃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战略研究[D]. 侯佩旭.西北师范大学 2003
[9]旅游消费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D]. 周源.新疆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11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11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