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黄河洽川风景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10 16:27
湿地丰富的综合功能,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因此湿地旅游从产生伊始就受到旅游消费者的青睐,迎合了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其中一些湿地型风景区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市场的迅速增长,为湿地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传统的、常规的旅游开发模式无法适应湿地独特的区位、自然环境及生态条件,制约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湿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湿地经营者和旅游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分析了湿地的基础知识,详细论述了其在湿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制约。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湿地旅游的发展理念。深入研究了洽川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类比分析法将不同类型的湿地从各个方面与洽川湿地进行比较,指出湿地旅游发展的特色。从湿地旅游管理模式、湿地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湿地旅游保护模式和湿地旅游营销模式四个方面构建了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洽川湿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全文共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湿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湿地旅游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根据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研究课题,陈述了研...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旅游迅速发展
1.1.2 湿地旅游热不断增温
1.1.3 湿地旅游开辟了生态旅游的新领域
1.1.4 湿地旅游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课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的指导思想
1.4.2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4.3 本文研究的重点
1.4.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4.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本文研究的知识基础
2.1 湿地的内涵
2.1.1 湿地的定义
2.1.2 湿地的自然属性
2.2 中国湿地资源分布
2.3 湿地的生态功能
2.3.1 旱涝调蓄
2.3.2 纳垢消污
2.3.3 物种基因库
2.3.4 护岸先锋
2.4 湿地的自然特征
2.4.1 生物多样性
2.4.2 景观多样性
2.4.3 生态脆弱性
2.5 湿地的文化特征
2.5.1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2.5.2 生物生命的源泉
2.5.3 “和谐共生”的伦理文化
2.6 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3.1 生态学理论
3.1.1 相生相克原理
3.1.2 负载限额原理
3.1.3 时空有宜原理
3.2 经济学理论
3.2.1 新的资源观
3.2.2 可持续原理
3.3 旅游学理论
3.3.1 生态旅游理论
3.3.2 旅游地区域承载力理论
3.3.3 体验旅游理论
4 湿地旅游的发展分析
4.1 湿地旅游的兴起
4.2 湿地旅游内涵
4.3 湿地旅游资源
4.3.1 湿地旅游资源的界定
4.3.2 我国湿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4.4 湿地旅游的发展理念
4.4.1 湿地旅游是责任旅游
4.4.2 强调公众的参与
4.4.3 注重生态环境教育
4.4.4 湿地旅游是一种审美现象
4.4.5 注重湿地周围环境的保护
4.5 湿地的主要旅游功能
4.5.1 观光娱乐功能
4.5.2 科普教育功能
4.5.3 保健康体功能
4.5.4 休闲度假功能
4.5.5 科学研究功能
4.6 湿地旅游文化
4.6.1 湿地生态旅游文化
4.6.2 湿地旅游景观文化
4.6.3 湿地旅游社区文化
4.6.4 湿地旅游历史文化
5 洽川风景区湿地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5.1 洽川风景区湿地旅游环境
5.1.1 自然环境
5.1.2 历史环境
5.1.3 经济环境
5.1.4 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环境
5.2 洽川风景区湿地旅游旅游资源特点
5.2.1 原始的河滨自然生态环境
5.2.2 神奇的华夏绝景“瀵泉”
5.2.3 珍稀鸟类的天堂
5.2.4 古朴的黄土峰林地貌
5.2.5 稀有的自然景观
5.2.6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5.2.7 纯朴的民风民俗
5.3 湿地旅游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5.3.1 黄河河滨景区
5.3.2 黄河“鸡心滩”珍稀鸟类绝对保护区
5.3.3 洽川田园风景区
5.3.4 水上游乐景区
5.3.5 万亩鱼塘景区
5.3.6 山岳风光景区
5.4 洽川风景区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5.4.1 管理机构成立
5.4.2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5.4.3 旅游市场成功拓展
5.4.4 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5.4.5 产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5.4.6 景区规划编制工作步入正轨
5.5 问题之一—湿地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矛盾突出
5.6 问题之二—社区共建存在较大差距
5.7 问题之三—湿地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5.8 问题之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5.9 问题之五—旅游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
6 湿地旅游资源比较特色研究
6.1 湿地旅游资源自然背景比较分析
6.1.1 水文
6.1.2 气候
6.1.3 地貌
6.2 区域交通网络比较分析
6.3 湿地景观特色比较分析
6.3.1 核心景观比较
6.3.2 湿地景观组合比较
6.4 湿地生物特色比较分析
6.4.1 湿地生物种类比较
6.4.2 珍稀动植物数量比较
6.5 湿地文化特色比较分析
6.5.1 历史文化比较
6.5.2 湿地旅游文化形态比较
6.6 对比结果解析
6.6.1 湿地景观丰富了湿地旅游的内涵
6.6.2 湿地生物是湿地旅游的关键
6.6.3 湿地文化的独特性提升了湿地旅游的内涵
7 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7.1 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理念的确定
7.1.1 系统理念
7.1.2 遵循自然规律理念
7.1.3 责任旅游理念
7.1.4 社区参与理念
7.1.5 有限度开发理念
7.1.6 合理容量理念
7.1.7 周边协调理念
7.1.8 文化传承理念
7.2 湿地旅游管理模式构建
7.2.1 政府主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7.2.2 社区居民参与,共管湿地生态旅游
7.2.3 旅游企业创新,营建绿色旅游经营模式
7.2.4 游客自觉,塑造负责任的湿地旅游者
7.3 湿地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构建
7.3.1 观光考察模式
7.3.2 湿地文化体验模式
7.3.3 湿地旅游休闲度假模式
7.4 湿地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模式构建
7.4.1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7.4.2 确定景区发展合理容量
7.4.3 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7.4.4 游客参与湿地保护
7.4.5 确保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7.5 湿地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构建
7.5.1 建立湿地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上营销
7.5.2 塑造湿地旅游目的地形象,实现品牌营销
7.5.3 树立湿地旅游体验营销理念,实现体验旅游营销
7.5.4 完善湿地旅游产业,实现联合营销
7.6 总结
8 洽川湿地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8.1 建立社区共建组织
8.2 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8.3 完善旅游产品系列
8.3.1 丰富湿地旅游文化节的内容
8.3.2 提升湿地旅游文化内涵
8.3.3 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8.4 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8.5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拓展客源市场
8.6 健全管理体制,有效保护湿地旅游资源
9 总结
9.1 主要结论
9.1.1 湿地基础知识
9.1.2 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9.1.3 湿地旅游的发展分析
9.1.4 洽川湿地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9.1.5 湿地旅游特色比较研究
9.1.6 湿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9.1.7 洽川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9.2 有待完善的工作
9.2.1 关于湿地旅游资源评价
9.2.2 关于构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及目标市场策略探讨[J]. 周斅源. 江苏商论. 2006(01)
[2]绵阳市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 辛勤. 四川建筑. 2005(S1)
[3]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耿英姿,张鸿鸣,刘昱.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5(05)
[4]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J]. 孙九霞.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5]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 高建明.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03)
[6]建设旅游生态文化的思考[J]. 李娟,王军.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7]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J]. 陈寿朋,杨立新. 道德与文明. 2005(02)
[8]安徽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 张建春,李纪红,王厚红.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01)
[9]升金湖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J]. 项桂娥,王凯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01)
[10]旅游产品与营销模式研究[J]. 廖林萍. 大众科技. 2005(04)
硕士论文
[1]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仇昊.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22723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旅游迅速发展
1.1.2 湿地旅游热不断增温
1.1.3 湿地旅游开辟了生态旅游的新领域
1.1.4 湿地旅游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课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的指导思想
1.4.2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4.3 本文研究的重点
1.4.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4.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本文研究的知识基础
2.1 湿地的内涵
2.1.1 湿地的定义
2.1.2 湿地的自然属性
2.2 中国湿地资源分布
2.3 湿地的生态功能
2.3.1 旱涝调蓄
2.3.2 纳垢消污
2.3.3 物种基因库
2.3.4 护岸先锋
2.4 湿地的自然特征
2.4.1 生物多样性
2.4.2 景观多样性
2.4.3 生态脆弱性
2.5 湿地的文化特征
2.5.1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2.5.2 生物生命的源泉
2.5.3 “和谐共生”的伦理文化
2.6 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3.1 生态学理论
3.1.1 相生相克原理
3.1.2 负载限额原理
3.1.3 时空有宜原理
3.2 经济学理论
3.2.1 新的资源观
3.2.2 可持续原理
3.3 旅游学理论
3.3.1 生态旅游理论
3.3.2 旅游地区域承载力理论
3.3.3 体验旅游理论
4 湿地旅游的发展分析
4.1 湿地旅游的兴起
4.2 湿地旅游内涵
4.3 湿地旅游资源
4.3.1 湿地旅游资源的界定
4.3.2 我国湿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4.4 湿地旅游的发展理念
4.4.1 湿地旅游是责任旅游
4.4.2 强调公众的参与
4.4.3 注重生态环境教育
4.4.4 湿地旅游是一种审美现象
4.4.5 注重湿地周围环境的保护
4.5 湿地的主要旅游功能
4.5.1 观光娱乐功能
4.5.2 科普教育功能
4.5.3 保健康体功能
4.5.4 休闲度假功能
4.5.5 科学研究功能
4.6 湿地旅游文化
4.6.1 湿地生态旅游文化
4.6.2 湿地旅游景观文化
4.6.3 湿地旅游社区文化
4.6.4 湿地旅游历史文化
5 洽川风景区湿地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5.1 洽川风景区湿地旅游环境
5.1.1 自然环境
5.1.2 历史环境
5.1.3 经济环境
5.1.4 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环境
5.2 洽川风景区湿地旅游旅游资源特点
5.2.1 原始的河滨自然生态环境
5.2.2 神奇的华夏绝景“瀵泉”
5.2.3 珍稀鸟类的天堂
5.2.4 古朴的黄土峰林地貌
5.2.5 稀有的自然景观
5.2.6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5.2.7 纯朴的民风民俗
5.3 湿地旅游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5.3.1 黄河河滨景区
5.3.2 黄河“鸡心滩”珍稀鸟类绝对保护区
5.3.3 洽川田园风景区
5.3.4 水上游乐景区
5.3.5 万亩鱼塘景区
5.3.6 山岳风光景区
5.4 洽川风景区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5.4.1 管理机构成立
5.4.2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5.4.3 旅游市场成功拓展
5.4.4 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5.4.5 产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5.4.6 景区规划编制工作步入正轨
5.5 问题之一—湿地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矛盾突出
5.6 问题之二—社区共建存在较大差距
5.7 问题之三—湿地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5.8 问题之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5.9 问题之五—旅游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
6 湿地旅游资源比较特色研究
6.1 湿地旅游资源自然背景比较分析
6.1.1 水文
6.1.2 气候
6.1.3 地貌
6.2 区域交通网络比较分析
6.3 湿地景观特色比较分析
6.3.1 核心景观比较
6.3.2 湿地景观组合比较
6.4 湿地生物特色比较分析
6.4.1 湿地生物种类比较
6.4.2 珍稀动植物数量比较
6.5 湿地文化特色比较分析
6.5.1 历史文化比较
6.5.2 湿地旅游文化形态比较
6.6 对比结果解析
6.6.1 湿地景观丰富了湿地旅游的内涵
6.6.2 湿地生物是湿地旅游的关键
6.6.3 湿地文化的独特性提升了湿地旅游的内涵
7 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7.1 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理念的确定
7.1.1 系统理念
7.1.2 遵循自然规律理念
7.1.3 责任旅游理念
7.1.4 社区参与理念
7.1.5 有限度开发理念
7.1.6 合理容量理念
7.1.7 周边协调理念
7.1.8 文化传承理念
7.2 湿地旅游管理模式构建
7.2.1 政府主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7.2.2 社区居民参与,共管湿地生态旅游
7.2.3 旅游企业创新,营建绿色旅游经营模式
7.2.4 游客自觉,塑造负责任的湿地旅游者
7.3 湿地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构建
7.3.1 观光考察模式
7.3.2 湿地文化体验模式
7.3.3 湿地旅游休闲度假模式
7.4 湿地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模式构建
7.4.1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7.4.2 确定景区发展合理容量
7.4.3 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7.4.4 游客参与湿地保护
7.4.5 确保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7.5 湿地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构建
7.5.1 建立湿地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上营销
7.5.2 塑造湿地旅游目的地形象,实现品牌营销
7.5.3 树立湿地旅游体验营销理念,实现体验旅游营销
7.5.4 完善湿地旅游产业,实现联合营销
7.6 总结
8 洽川湿地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8.1 建立社区共建组织
8.2 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8.3 完善旅游产品系列
8.3.1 丰富湿地旅游文化节的内容
8.3.2 提升湿地旅游文化内涵
8.3.3 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8.4 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8.5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拓展客源市场
8.6 健全管理体制,有效保护湿地旅游资源
9 总结
9.1 主要结论
9.1.1 湿地基础知识
9.1.2 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9.1.3 湿地旅游的发展分析
9.1.4 洽川湿地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9.1.5 湿地旅游特色比较研究
9.1.6 湿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9.1.7 洽川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9.2 有待完善的工作
9.2.1 关于湿地旅游资源评价
9.2.2 关于构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及目标市场策略探讨[J]. 周斅源. 江苏商论. 2006(01)
[2]绵阳市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 辛勤. 四川建筑. 2005(S1)
[3]杭州西溪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耿英姿,张鸿鸣,刘昱.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5(05)
[4]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J]. 孙九霞.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5]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 高建明.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03)
[6]建设旅游生态文化的思考[J]. 李娟,王军.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7]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J]. 陈寿朋,杨立新. 道德与文明. 2005(02)
[8]安徽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 张建春,李纪红,王厚红.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01)
[9]升金湖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J]. 项桂娥,王凯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01)
[10]旅游产品与营销模式研究[J]. 廖林萍. 大众科技. 2005(04)
硕士论文
[1]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仇昊.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22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22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