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墓砖“反书”现象与“生死异路”观念
发布时间:2021-11-15 02:23
墓砖反书现象出现于两汉之际,流行于六朝时期。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工匠疏忽所致,它的出现和流行与当时生死异路的观念有密切联系。墓砖反书文字与反向图像一样,都是一种运用逆向思维来强调生死有别的朴素表达方式,与同时期流行的镇墓文等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它的流行展露了时人生死观的一次重大转折,体现了丧葬思想在墓葬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南方文物.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辽宁盖县东汉永和五年反书铭文砖
反书是指不同于常规文字书写的一种书写形式,它所呈现的效果与常规文字互为镜像。文字反书的现象在先秦时期比较常见,裘锡圭先生指出:“商代文字字形的方向相当不固定。一般的字写作向左或向右都可以,这种现象在周代金文里仍然可以看到,不过已经比较少见,但秦汉时代就基本绝迹了。”(1)有学者曾对春秋时期的反书金文做过整理认为“春秋金文中的反书无区别意义的功能,是甲骨文系统‘正反无别’构形特点的延续。春秋金文反书的数量与功能表明春秋金文文字系统尚有较强的象形性。”(2)战国时期之后文字反书现象基本销声匿迹,而从西汉晚期开始,特别到了东汉晚期以后,部分中小型墓葬又开始出现并流行铭文墓砖反书的现象。目前考古发现的较早的反书铭文砖有陕西紫阳白马石新莽墓反书铭文砖(图一)(3)和“建平五年”铭文砖(4)等。从分布地域上讲,反书铭文砖在两汉时期发现的较少但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北到辽宁南到两广地区都有发现,东汉晚期以后反书铭文砖的使用进入繁荣时期。由于反书铭文砖主要出现在中小型墓葬中,发掘者多将其出现的原因归结为制作者的大意,并未做过多讨论。但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陆锡兴先生较早关注了墓砖反书的情况,他认为墓葬中的反书是一种民俗现象,推测这是一种被道教加以利用的文字,但对具体的成因未作出解释(5)。巫鸿先生重点关注了萧梁时期的帝陵神道石刻反书现象,他认为墓道两侧的正反书文字是一种“镜像”,分别为虚拟的参观者和死者而设,这是一种死者的视角审视世界所产生的结果,是一种“透明之石”,是彼时新的艺术表现形式(6)。杨频先生对这种解释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南朝陵墓石刻的反书现象源自于久远的汉字书写传统,是当时社会时尚流行与炫技书写的表现(7)。显然将眼光单纯聚焦于南朝帝陵这几个特殊的例子并不能对反书现象进行彻底认识。李梅田先生与李雪先生《六朝墓葬反书砖铭刍议》一文首次将研究视野聚焦到庞杂的六朝反书铭文砖上,通过对目前已经发现的六朝时期反书铭文墓砖进行整理,他们认为反书铭文砖的出现和使用应该与丧葬行为有关。进而推测这种模印的反书铭文墓砖可能是为了呈现一种印章般的效果亦或是对印章的模拟。而印章则是道教活动中的重要法器,因而反书铭文砖则可能是道教参与丧葬活动留下的象征性用印的结果(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畏惧、排斥亡魂及其表述方式——以买地券、镇墓文为例[J]. 黄景春. 民俗研究. 2016(02)
[2]中国古代丧葬中的晋制[J]. 齐东方. 考古学报. 2015(03)
[3]从“敬神”到“事鬼”——墓葬资料所见周代贵族生死观的变迁[J]. 张闻捷. 考古与文物. 2013(06)
[4]反书传统、反左书与“透明之石”的过度阐释——《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献疑[J]. 杨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3(05)
[5]春秋金文反书研究[J]. 杨秀恩. 殷都学刊. 2013(02)
[6]东汉末年的疫病及心理调适[J]. 岳岭.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7)
[7]汉代画像艺术中反向图像的研究[J]. 郭萍. 考古与文物. 2011(02)
[8]陕西紫阳白马石汉墓发掘报告[J]. 王炜林,孙秉君,李厚志. 考古学报. 1995(02)
[9]辽宁盖县东汉墓[J]. 许玉林. 文物. 1993(04)
[10]密县后士郭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J]. 赵世纲,欧正文. 华夏考古. 1987(02)
本文编号:3495836
【文章来源】:南方文物.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辽宁盖县东汉永和五年反书铭文砖
反书是指不同于常规文字书写的一种书写形式,它所呈现的效果与常规文字互为镜像。文字反书的现象在先秦时期比较常见,裘锡圭先生指出:“商代文字字形的方向相当不固定。一般的字写作向左或向右都可以,这种现象在周代金文里仍然可以看到,不过已经比较少见,但秦汉时代就基本绝迹了。”(1)有学者曾对春秋时期的反书金文做过整理认为“春秋金文中的反书无区别意义的功能,是甲骨文系统‘正反无别’构形特点的延续。春秋金文反书的数量与功能表明春秋金文文字系统尚有较强的象形性。”(2)战国时期之后文字反书现象基本销声匿迹,而从西汉晚期开始,特别到了东汉晚期以后,部分中小型墓葬又开始出现并流行铭文墓砖反书的现象。目前考古发现的较早的反书铭文砖有陕西紫阳白马石新莽墓反书铭文砖(图一)(3)和“建平五年”铭文砖(4)等。从分布地域上讲,反书铭文砖在两汉时期发现的较少但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北到辽宁南到两广地区都有发现,东汉晚期以后反书铭文砖的使用进入繁荣时期。由于反书铭文砖主要出现在中小型墓葬中,发掘者多将其出现的原因归结为制作者的大意,并未做过多讨论。但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陆锡兴先生较早关注了墓砖反书的情况,他认为墓葬中的反书是一种民俗现象,推测这是一种被道教加以利用的文字,但对具体的成因未作出解释(5)。巫鸿先生重点关注了萧梁时期的帝陵神道石刻反书现象,他认为墓道两侧的正反书文字是一种“镜像”,分别为虚拟的参观者和死者而设,这是一种死者的视角审视世界所产生的结果,是一种“透明之石”,是彼时新的艺术表现形式(6)。杨频先生对这种解释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南朝陵墓石刻的反书现象源自于久远的汉字书写传统,是当时社会时尚流行与炫技书写的表现(7)。显然将眼光单纯聚焦于南朝帝陵这几个特殊的例子并不能对反书现象进行彻底认识。李梅田先生与李雪先生《六朝墓葬反书砖铭刍议》一文首次将研究视野聚焦到庞杂的六朝反书铭文砖上,通过对目前已经发现的六朝时期反书铭文墓砖进行整理,他们认为反书铭文砖的出现和使用应该与丧葬行为有关。进而推测这种模印的反书铭文墓砖可能是为了呈现一种印章般的效果亦或是对印章的模拟。而印章则是道教活动中的重要法器,因而反书铭文砖则可能是道教参与丧葬活动留下的象征性用印的结果(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畏惧、排斥亡魂及其表述方式——以买地券、镇墓文为例[J]. 黄景春. 民俗研究. 2016(02)
[2]中国古代丧葬中的晋制[J]. 齐东方. 考古学报. 2015(03)
[3]从“敬神”到“事鬼”——墓葬资料所见周代贵族生死观的变迁[J]. 张闻捷. 考古与文物. 2013(06)
[4]反书传统、反左书与“透明之石”的过度阐释——《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献疑[J]. 杨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3(05)
[5]春秋金文反书研究[J]. 杨秀恩. 殷都学刊. 2013(02)
[6]东汉末年的疫病及心理调适[J]. 岳岭.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7)
[7]汉代画像艺术中反向图像的研究[J]. 郭萍. 考古与文物. 2011(02)
[8]陕西紫阳白马石汉墓发掘报告[J]. 王炜林,孙秉君,李厚志. 考古学报. 1995(02)
[9]辽宁盖县东汉墓[J]. 许玉林. 文物. 1993(04)
[10]密县后士郭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J]. 赵世纲,欧正文. 华夏考古. 1987(02)
本文编号:3495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9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