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情人节”之探源和比较
发布时间:2021-11-16 01:25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七夕节”曾是我国的民俗大节之一,近些年濒临消亡状态。当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土地上风靡之后,一些以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打出“中国情人节”的旗帜的人们,举办种种活动,试图挽大厦于将倾。这一美好愿望能否实现,“七夕节”能否如凤凰涅磐般获得新生,本文通过对中、西“情人节”的比较,对“七夕节”之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面对许多年轻人只知道过西方节日,却不知怎样过中国节日的现状,探讨出我们确实有必要发掘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内涵,对节日文化进行革新,也许这是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选择。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七夕节”的起源、演变过程及文化意义
第一节 “七夕节”的起源、演变过程
一、“七夕节”的母体和生活原型
二、牛郎织女和“七夕节”的演变成型经过
三、“七夕节”的定型
第二节 七夕节的文化意义
一、执着地渴望爱、忠贞爱、颂扬爱的价值追求成为七夕文化发展的不尽源泉
二、牛郎织女的天河隔绝到鹊桥相会的传说流变体现了七夕文化的价值真谛
三、“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第二章 西方“情人节”探源
第三章 中、西“情人节”的分析比较
第一节 对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中、西“情人节”由来之比较
第三节 中、西“情人节”内涵之比较
第四章 “七夕节”的遭遇现状与革新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七夕节”的存在意义
一、社会性别的确认功能
二、生殖崇拜的功能
三、巩固家庭稳定的功能
第二节 “七夕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断代
二、社会转型的影响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第三节 “七夕节”民俗的革新
一、政府实施有效引导教育
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
三、传媒和民俗学者相配合,普及和宣扬民俗文化
四、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
五、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四节 洋节促使民族文化自觉
结论
参考文献
鸣谢
本文编号:3497905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七夕节”的起源、演变过程及文化意义
第一节 “七夕节”的起源、演变过程
一、“七夕节”的母体和生活原型
二、牛郎织女和“七夕节”的演变成型经过
三、“七夕节”的定型
第二节 七夕节的文化意义
一、执着地渴望爱、忠贞爱、颂扬爱的价值追求成为七夕文化发展的不尽源泉
二、牛郎织女的天河隔绝到鹊桥相会的传说流变体现了七夕文化的价值真谛
三、“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第二章 西方“情人节”探源
第三章 中、西“情人节”的分析比较
第一节 对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中、西“情人节”由来之比较
第三节 中、西“情人节”内涵之比较
第四章 “七夕节”的遭遇现状与革新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七夕节”的存在意义
一、社会性别的确认功能
二、生殖崇拜的功能
三、巩固家庭稳定的功能
第二节 “七夕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断代
二、社会转型的影响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第三节 “七夕节”民俗的革新
一、政府实施有效引导教育
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
三、传媒和民俗学者相配合,普及和宣扬民俗文化
四、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
五、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四节 洋节促使民族文化自觉
结论
参考文献
鸣谢
本文编号:3497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9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