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脸谱色彩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4 17:40
戏曲脸谱以其饱含寓意的象形图案和线条色块,传达出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色彩习俗,蕴含着戏曲艺术内在的审美特质,是传统戏曲演出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具民族标识性的艺术形式。本文以脸谱色彩为研究对象,梳理论证戏曲脸谱从滥觞到成熟的演进历程与嬗变轨迹,归纳总结脸谱色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美学特质与形态风貌,考查探究脸谱色彩体系中的文化传达与意象营构,以期挖掘戏曲脸谱在色彩方面的着色规律与内在意义。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概述戏曲脸谱及色彩的发展过程,回顾学界的研究现状并做简要梳理,陈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脸谱的演进及其色彩的流变。追溯戏曲脸谱的起源,概述学界对此问题的诸种观点,解读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独特色彩内涵。界定戏曲脸谱的主要分期,并梳理不同分期内脸谱色彩的嬗变轨迹。第二章:脸谱色彩搭配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在图腾崇拜与巫祀祭礼交织中,面具作为戏曲脸谱的早期形态,色彩意识不仅弥漫神秘的宗教气息,更凸显着先民对自然色的强烈崇尚。在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架构下形成的传统色彩信仰体系,既完成了脸谱色彩与道德评判间的直接关联,又确立了戏曲脸谱五色禁忌的文...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脸谱的演进及其色彩的流变
第一节、脸谱的起源与色彩的涵义
一、关于脸谱起源的几种学说
二、中国色彩观念的独特内涵
第二节、脸谱的分期及色彩的嬗变
一、脸谱的分期
二、色彩的嬗变
第二章 脸谱色彩搭配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图腾崇拜与巫祀祭礼交错中的自然色崇尚
一、图腾崇拜与人类早期的色彩意识
二、巫祀祭礼与驱傩面具的色彩崇尚
第二节、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构架下的五色禁忌
一、阴阳五行与传统色彩信仰体系的构建
二、天人合一与脸谱色彩道德评判的关联
第三节、地域审美与民族传统影响下的色彩习俗
一、地域审美与民俗习惯下的色彩认同
二、民族传统与生活观念中的色彩选择
第三章 脸谱色彩构成所蕴涵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意与象之间的色彩构建
一、“离形”以“得似”
二、“随类”以“赋彩”
第二节、简与繁之间的色彩表达
一、单纯的张力
二、繁缛的夸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藏传佛教“羌姆”面具艺术探秘[J]. 格桑益希. 贵州民族研究. 2004(02)
[2]红黑脸谱与戏曲角色类型化的形成[J]. 吴真. 民族艺术. 2001(03)
[3]试论戏曲脸谱的意象营构与表情体验[J]. 李孟明. 南开学报. 2001(02)
[4]巫傩面具与戏曲脸谱──兼论中国戏曲脸谱之发生[J]. 周华斌. 民族艺术. 1994(04)
[5]色彩习俗与戏曲舞台的色彩选择[J]. 郑传寅. 戏剧艺术. 1989(01)
本文编号:3550915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脸谱的演进及其色彩的流变
第一节、脸谱的起源与色彩的涵义
一、关于脸谱起源的几种学说
二、中国色彩观念的独特内涵
第二节、脸谱的分期及色彩的嬗变
一、脸谱的分期
二、色彩的嬗变
第二章 脸谱色彩搭配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图腾崇拜与巫祀祭礼交错中的自然色崇尚
一、图腾崇拜与人类早期的色彩意识
二、巫祀祭礼与驱傩面具的色彩崇尚
第二节、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构架下的五色禁忌
一、阴阳五行与传统色彩信仰体系的构建
二、天人合一与脸谱色彩道德评判的关联
第三节、地域审美与民族传统影响下的色彩习俗
一、地域审美与民俗习惯下的色彩认同
二、民族传统与生活观念中的色彩选择
第三章 脸谱色彩构成所蕴涵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意与象之间的色彩构建
一、“离形”以“得似”
二、“随类”以“赋彩”
第二节、简与繁之间的色彩表达
一、单纯的张力
二、繁缛的夸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藏传佛教“羌姆”面具艺术探秘[J]. 格桑益希. 贵州民族研究. 2004(02)
[2]红黑脸谱与戏曲角色类型化的形成[J]. 吴真. 民族艺术. 2001(03)
[3]试论戏曲脸谱的意象营构与表情体验[J]. 李孟明. 南开学报. 2001(02)
[4]巫傩面具与戏曲脸谱──兼论中国戏曲脸谱之发生[J]. 周华斌. 民族艺术. 1994(04)
[5]色彩习俗与戏曲舞台的色彩选择[J]. 郑传寅. 戏剧艺术. 1989(01)
本文编号:3550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55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