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千供仪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1 14:26
“千供”仪式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宗教祭祀文化,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各教派有不同的“千供”仪式,本文着重探讨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安多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的“千供”文化。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远远大于此数),在甘、青、川各地有30万属民,对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也是文革后藏传佛教宗教仪轨保留最为完整的寺院。在研究宗教仪轨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所以本文以拉卜楞的“千供”文化为主题,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拉卜楞寺的概况;千供文化的历史渊源;千供文化的功德以及千供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藏族群众的思想意识得到与其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提高,藏传佛教也时刻作用着藏民族的思想意识,就说藏传佛教千供祭祀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色。在物质文化极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千供祭祀具有藏族群众心理治疗、精神寄托和净化灵魂等功能。随着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寺院僧侣和寺院集团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外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拉卜楞寺基本概况
第一节 拉卜愣寺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节 旧时代拉卜愣寺僧人的等级
第三节 拉卜愣寺周围的群众
第四节 拉卜愣寺的管理制度
第五节 拉卜楞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
第三章 千供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远古人类对火的的认识
第二节 释迦牟尼时期的供灯文化
第三节 吐蕃时期的供灯文化
第四节 宗喀巴时期的千供文化
第四章 拉卜愣寺千供的宗教内涵
第一节 拉卜楞寺千供的种类
第二节 拉卜楞寺千供的功德
第三节 拉卜楞寺千供的仪轨
第五章 千供仪轨在新世纪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寺院的经济情况及千供仪式的盛行
第二节 当地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状况
第三节 千供的开支
第四节 千供的负面影响
第五节 千供仪轨的改良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清王朝对西北“外藩”民族的羁縻笼络政策[J]. 李晓英,牛海桢. 青海民族研究. 2006(04)
[2]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与对蒙藏的治策[J]. 冯智.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6(03)
[3]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J]. 白文固. 中国藏学. 2005(03)
[4]清代治藏政策的特点及其演变[J]. 永红. 中国藏学. 2005(02)
[5]清政府藏传佛教政策及其影响[J]. 曾国庆.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6]试论清王朝在西北边疆的藏传佛教政策[J]. 牛海桢.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7]因俗而治 恩威并举──论清代藏传佛教政策的建设[J]. 李小光. 宗教学研究. 2001(04)
[8]清代中央政府对藏政策述略[J]. 李养第. 贵州民族研究. 2001(03)
[9]拉卜愣寺六大学院修习体制源考[J]. 华锐·东智.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10]试析清朝治藏政策[J]. 赵葆惠.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本文编号:3667617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外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拉卜楞寺基本概况
第一节 拉卜愣寺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节 旧时代拉卜愣寺僧人的等级
第三节 拉卜愣寺周围的群众
第四节 拉卜愣寺的管理制度
第五节 拉卜楞寺——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
第三章 千供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远古人类对火的的认识
第二节 释迦牟尼时期的供灯文化
第三节 吐蕃时期的供灯文化
第四节 宗喀巴时期的千供文化
第四章 拉卜愣寺千供的宗教内涵
第一节 拉卜楞寺千供的种类
第二节 拉卜楞寺千供的功德
第三节 拉卜楞寺千供的仪轨
第五章 千供仪轨在新世纪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寺院的经济情况及千供仪式的盛行
第二节 当地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状况
第三节 千供的开支
第四节 千供的负面影响
第五节 千供仪轨的改良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清王朝对西北“外藩”民族的羁縻笼络政策[J]. 李晓英,牛海桢. 青海民族研究. 2006(04)
[2]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与对蒙藏的治策[J]. 冯智.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6(03)
[3]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J]. 白文固. 中国藏学. 2005(03)
[4]清代治藏政策的特点及其演变[J]. 永红. 中国藏学. 2005(02)
[5]清政府藏传佛教政策及其影响[J]. 曾国庆.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6]试论清王朝在西北边疆的藏传佛教政策[J]. 牛海桢.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7]因俗而治 恩威并举──论清代藏传佛教政策的建设[J]. 李小光. 宗教学研究. 2001(04)
[8]清代中央政府对藏政策述略[J]. 李养第. 贵州民族研究. 2001(03)
[9]拉卜愣寺六大学院修习体制源考[J]. 华锐·东智.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10]试析清朝治藏政策[J]. 赵葆惠.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本文编号:3667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66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