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8 18:56
本文针对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脆弱区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通过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公平利益均衡与和谐因子的揭示,讨论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模式。 基于西南山地的区域特征,首先揭示出以经济利益为首要追求目标,具有忽略社区利益、环境利益倾向的大众化旅游模式是影响这一区域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地理空间位置及资源开发对象的高度重叠,大规模无序的水电开发,也使生态旅游与水电成为两个冲突性产业。若上述两种发展模式得不到扭转,则将不可避免地使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长期处于“脆弱”的非可持续发展状态。 在重新界定生态旅游脆弱区的概念和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利益主体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的分析,讨论了生态旅游脆弱区相应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图谱;并进一步揭示出生态旅游和谐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能够通过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公平利益均衡分配所达到的现实目标,指出和谐发展是生态旅游区“脆弱性”避免的有效途径,这为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生态旅游的实践应用提...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 论文创新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2.1 和谐理论研究述评
2.1.1 和谐理论
2.1.2 和谐管理理论
2.1.3 和谐管理理论应用
2.2 生态旅游脆弱区研究述评
2.2.1 生态旅游研究
2.2.2 生态脆弱区研究
2.2.3 生态旅游脆弱区研究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述评
2.3.1 利益相关者研究
2.3.2 环境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2.3.3 生态旅游研究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研究
3.1 “生态旅游脆弱区”
3.1.1 “生态脆弱区”的重新定义
3.1.2 “生态旅游脆弱区”的延伸定义
3.1.3 西部“生态旅游脆弱区”
3.2 “生态旅游脆弱区”研究
3.2.1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脆弱性
3.2.2 生态旅游脆弱区的稳定性度量模型
3.2.3 生态旅游脆弱区的弹性度量模型
3.3 生态旅游脆弱区的和谐发展
3.3.1 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
3.3.2 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发展的内涵
3.3.3 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的和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旅游脆弱区旅游发展环境下和谐发展研究
4.1 脆弱区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4.2 生态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行为
4.2.1 产权统一与转移的争论
4.2.2 问题描述
4.2.3 生态旅游资源产权统一管理模式研究
4.2.4 生态旅游资源产权转移管理模式研究
4.2.5 讨论
4.3 基于生态旅游者需求的生态旅游开发
4.3.1 生态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必要性分析
4.3.2 差异化实现途径:小规模控制开发研究
4.4 生态旅游开发与公共利益的公平均衡
4.4.1 生态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研究
4.4.2 生态旅游开发与社会公众压力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旅游脆弱区水电冲突发展环境下和谐发展研究
5.1 西部大规模进行的水电产业与发展冲突
5.1.1 西部大规模水电资源规划情况
5.1.2 大规模水电开发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争论
5.2 生态旅游中的风景河流价值及其产业冲突下的开发博弈
5.2.1 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多重性分析
5.2.2 河流的风景价值: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
5.2.3 旅游与水电开发的产业博弈分析
5.3 公众参与下的河流和谐开发:基于东西方比较的实证研究
5.3.1 国际上的风景河流保护
5.3.2 西南山地风景河流上的公众参与
5.3.3 生态脆弱区河流开发中的利益结构矩阵
5.3.4 西南山地风景河流的和谐开发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 NGO与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区的和谐发展
6.1 环境 NGO成为生态旅游脆弱区代际利益的现实代言人
6.2 环境 NGO参与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发展的公平博弈
6.2.1 引导和谐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6.2.2 引导公众参与
6.2.4 为改变生态旅游区的“脆弱性”带来希望
6.3 环境 NGO的影响力弱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1. 本文主要结论
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模式研究[J]. 柴西龙,孔令辉,海热提.涂尔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06)
[2]社会开发论的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J]. 池建新. 科学管理研究. 2005(05)
[3]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 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 生态经济. 2005(10)
[4]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 张军. 旅游学刊. 2005(05)
[5]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 张伟,张建春,魏鸿雁. 旅游学刊. 2005(05)
[6]论非政府组织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J]. 李红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7]水电无序开发与环境忧患![J]. 陈国阶.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5(07)
[8]非政府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J]. 盛宏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9]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 高吉喜. 环境科学研究. 2005(03)
[10]关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三牧”问题的思考[J]. 拉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5)
博士论文
[1]青藏高原东缘藏区旅游业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 杨振之.四川大学 2003
[2]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宏辉.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88245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 论文创新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2.1 和谐理论研究述评
2.1.1 和谐理论
2.1.2 和谐管理理论
2.1.3 和谐管理理论应用
2.2 生态旅游脆弱区研究述评
2.2.1 生态旅游研究
2.2.2 生态脆弱区研究
2.2.3 生态旅游脆弱区研究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述评
2.3.1 利益相关者研究
2.3.2 环境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2.3.3 生态旅游研究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研究
3.1 “生态旅游脆弱区”
3.1.1 “生态脆弱区”的重新定义
3.1.2 “生态旅游脆弱区”的延伸定义
3.1.3 西部“生态旅游脆弱区”
3.2 “生态旅游脆弱区”研究
3.2.1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脆弱性
3.2.2 生态旅游脆弱区的稳定性度量模型
3.2.3 生态旅游脆弱区的弹性度量模型
3.3 生态旅游脆弱区的和谐发展
3.3.1 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
3.3.2 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发展的内涵
3.3.3 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的和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旅游脆弱区旅游发展环境下和谐发展研究
4.1 脆弱区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
4.2 生态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行为
4.2.1 产权统一与转移的争论
4.2.2 问题描述
4.2.3 生态旅游资源产权统一管理模式研究
4.2.4 生态旅游资源产权转移管理模式研究
4.2.5 讨论
4.3 基于生态旅游者需求的生态旅游开发
4.3.1 生态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必要性分析
4.3.2 差异化实现途径:小规模控制开发研究
4.4 生态旅游开发与公共利益的公平均衡
4.4.1 生态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研究
4.4.2 生态旅游开发与社会公众压力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旅游脆弱区水电冲突发展环境下和谐发展研究
5.1 西部大规模进行的水电产业与发展冲突
5.1.1 西部大规模水电资源规划情况
5.1.2 大规模水电开发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争论
5.2 生态旅游中的风景河流价值及其产业冲突下的开发博弈
5.2.1 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多重性分析
5.2.2 河流的风景价值: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
5.2.3 旅游与水电开发的产业博弈分析
5.3 公众参与下的河流和谐开发:基于东西方比较的实证研究
5.3.1 国际上的风景河流保护
5.3.2 西南山地风景河流上的公众参与
5.3.3 生态脆弱区河流开发中的利益结构矩阵
5.3.4 西南山地风景河流的和谐开发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 NGO与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区的和谐发展
6.1 环境 NGO成为生态旅游脆弱区代际利益的现实代言人
6.2 环境 NGO参与生态旅游脆弱区和谐发展的公平博弈
6.2.1 引导和谐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6.2.2 引导公众参与
6.2.4 为改变生态旅游区的“脆弱性”带来希望
6.3 环境 NGO的影响力弱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1. 本文主要结论
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模式研究[J]. 柴西龙,孔令辉,海热提.涂尔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06)
[2]社会开发论的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J]. 池建新. 科学管理研究. 2005(05)
[3]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 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 生态经济. 2005(10)
[4]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 张军. 旅游学刊. 2005(05)
[5]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 张伟,张建春,魏鸿雁. 旅游学刊. 2005(05)
[6]论非政府组织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J]. 李红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7]水电无序开发与环境忧患![J]. 陈国阶.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5(07)
[8]非政府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J]. 盛宏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9]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 高吉喜. 环境科学研究. 2005(03)
[10]关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三牧”问题的思考[J]. 拉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5)
博士论文
[1]青藏高原东缘藏区旅游业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 杨振之.四川大学 2003
[2]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宏辉.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88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68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