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森林景观美学评价及其对生态旅游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5 16:21
森林景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美学资源,是建设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基础,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论文以江西婺源县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应用景观生态学、林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景观类型和景观要素三个层次对森林景观资源状况与美学质量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在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和美学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森林景观对生态旅游的影响及对景观功能综合承载能力进行定量评价。旨在解决森林景观美学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森林景观美学质量,为风景林的经营管理和生态旅游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景观空间结构的美学评价是一个在景观美学总体层次的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为阔叶林景观,又有多种景观类型分散在其内,构成分散的斑块景观结构类型;其基本构型以较大斑块为主,景观丰富度、多样性、林龄均匀度较高,破碎度、优势度较低,景观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组合及景观形状的适量有序化而不太规整。这些结构特征不仅对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也提供了该区丰富多彩的美学和旅游资源。 2.采用星座图法对森林景...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森林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1.1.1 国外研究现状与特点
1.1.2 国内研究现状与特点
1.2 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森林景观对生态旅游影响研究
1.3.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1.3.2 森林景观游憩经济价值评价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森林资源状况
2.1.4 旅游资源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论文数据采集
2.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 森林景观类型划分
3.2 指标计算
3.2.1 指标计算方法
3.2.2 指标计算结果
3.3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3.3.1 空间分布数量结构特征
3.3.2 形状结构特征
3.3.3 破碎度分析
3.3.4 分离度分析
3.3.5 林龄均匀度分析
3.3.6 景观多样性与优势度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区划
4.1 理论依据
4.1.1 空间异质性理论
4.1.2 等级系统理论
4.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4.1.4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4.1.5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4.2 区划原则
4.2.1 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4.2.2 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4.2.3 发展与景观保护统一性原则
4.2.4 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4.2.5 景观完整性和便于管理原则
4.3 区划方法
4.3.1 区划指标的选择
4.3.2 区划方法
4.4 区划结果
4.4.1 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相结合方法分区
4.4.2 星座图法分区
4.4.3 分区结果
4.5 各区主要特点与森林景观生态建设
4.5.1 第一生态功能区
4.5.2 第二生态功能区
4.5.3 第三生态功能区
第五章 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5.1 景观中的美学与文化
5.1.1 景观的美学与文化功能
5.1.2 景观系统的文化与美学评价
5.2 评价的理论基础
5.2.1 森林美学理论
5.2.2 心理物理学理论
5.2.3 感性工学理论
5.3 评判材料获取
5.3.1 评判方法选取与评判层次界定
5.3.2 样地的布设与调查
5.3.3 拍摄规范
5.3.4 评判照片的选取
5.4 景观类型评判
5.4.1 评判者
5.4.2 评判方式
5.4.3 评判步骤
5.4.4 评判反应表检查
5.4.5 SBE值的计算
5.4.6 不同景观类型SBE值分析
5.5 景观要素评判
5.5.1 景观要素分解
5.5.2 多元数量化模型(MQ模型)
5.5.3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型(NGA模型)
5.5.4 不同模型比较分析
5.6 森林景观美学调控
5.6.1 森林植物构景与经营的美学原则
5.6.2 不同景观类型调控要点
5.7 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6.1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意义
6.2 测算的基本原理
6.2.1 Butler模型
6.2.2 限制性因子原理
6.3 测算原则
6.3.1 生态持续性原则
6.3.2 满足与安全性原则
6.3.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6.3.4 分块统计与分类计算原则
6.4 测算模型
6.4.1 旅游生态容量
6.4.2 旅游空间容量
6.4.3 旅游经济容量
6.4.4 旅游心理容量
6.5 游客量预测
6.5.1 预测方法
6.5.2 模型建立
6.5.3 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对策
6.6.1 旅游环境容量构成分析
6.6.2 加大旅游景观的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市场
6.6.3 加强旅游规划,提高现有景区(点)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6.6.4 重视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6.6.5 搞好淡季促销,实施浮动票价制
6.6.6 强化旅游管理,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第七章 森林景观游憩经济价值评价
7.1 评价方法
7.1.1 研究方法概述
7.1.2 旅行费用法(TCM)
7.2 游憩经济价值的计算
7.2.1 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7.2.2 出发区的划分
7.2.3 计算旅行成本
7.2.4 建立游林率—旅行费用回归模型
7.2.5 制定游憩需求曲线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森林景观承载力评价
8.1 森林景观功能变化分析
8.1.1 斑块级别上分析
8.1.2 景观级别上分析
8.2 森林景观承载力的概念
8.2.1 概念辨析
8.2.2 森林景观承载力概念
8.3 森林景观承载力的特点
8.3.1 客观性
8.3.2 空间性
8.3.3 动态性
8.3.4 社会性
8.4 指标体系的建立
8.4.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8.4.2 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8.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8.5 森林景观承载力定量评价
8.5.1 资料收集
8.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8.5.3 计算方法与结果
8.6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9.1 研究总结
9.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阔叶林景观部分评判照片
附录2:SBE值计算过程
附录3:阔叶林各景观项目类目得分值
本文编号:3748785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森林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1.1.1 国外研究现状与特点
1.1.2 国内研究现状与特点
1.2 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森林景观对生态旅游影响研究
1.3.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1.3.2 森林景观游憩经济价值评价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森林资源状况
2.1.4 旅游资源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论文数据采集
2.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 森林景观类型划分
3.2 指标计算
3.2.1 指标计算方法
3.2.2 指标计算结果
3.3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3.3.1 空间分布数量结构特征
3.3.2 形状结构特征
3.3.3 破碎度分析
3.3.4 分离度分析
3.3.5 林龄均匀度分析
3.3.6 景观多样性与优势度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区划
4.1 理论依据
4.1.1 空间异质性理论
4.1.2 等级系统理论
4.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4.1.4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4.1.5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4.2 区划原则
4.2.1 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4.2.2 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4.2.3 发展与景观保护统一性原则
4.2.4 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4.2.5 景观完整性和便于管理原则
4.3 区划方法
4.3.1 区划指标的选择
4.3.2 区划方法
4.4 区划结果
4.4.1 主成分分析与模糊聚类相结合方法分区
4.4.2 星座图法分区
4.4.3 分区结果
4.5 各区主要特点与森林景观生态建设
4.5.1 第一生态功能区
4.5.2 第二生态功能区
4.5.3 第三生态功能区
第五章 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5.1 景观中的美学与文化
5.1.1 景观的美学与文化功能
5.1.2 景观系统的文化与美学评价
5.2 评价的理论基础
5.2.1 森林美学理论
5.2.2 心理物理学理论
5.2.3 感性工学理论
5.3 评判材料获取
5.3.1 评判方法选取与评判层次界定
5.3.2 样地的布设与调查
5.3.3 拍摄规范
5.3.4 评判照片的选取
5.4 景观类型评判
5.4.1 评判者
5.4.2 评判方式
5.4.3 评判步骤
5.4.4 评判反应表检查
5.4.5 SBE值的计算
5.4.6 不同景观类型SBE值分析
5.5 景观要素评判
5.5.1 景观要素分解
5.5.2 多元数量化模型(MQ模型)
5.5.3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型(NGA模型)
5.5.4 不同模型比较分析
5.6 森林景观美学调控
5.6.1 森林植物构景与经营的美学原则
5.6.2 不同景观类型调控要点
5.7 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6.1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意义
6.2 测算的基本原理
6.2.1 Butler模型
6.2.2 限制性因子原理
6.3 测算原则
6.3.1 生态持续性原则
6.3.2 满足与安全性原则
6.3.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6.3.4 分块统计与分类计算原则
6.4 测算模型
6.4.1 旅游生态容量
6.4.2 旅游空间容量
6.4.3 旅游经济容量
6.4.4 旅游心理容量
6.5 游客量预测
6.5.1 预测方法
6.5.2 模型建立
6.5.3 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对策
6.6.1 旅游环境容量构成分析
6.6.2 加大旅游景观的宣传力度,扩大客源市场
6.6.3 加强旅游规划,提高现有景区(点)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6.6.4 重视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6.6.5 搞好淡季促销,实施浮动票价制
6.6.6 强化旅游管理,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第七章 森林景观游憩经济价值评价
7.1 评价方法
7.1.1 研究方法概述
7.1.2 旅行费用法(TCM)
7.2 游憩经济价值的计算
7.2.1 资料的收集与调查
7.2.2 出发区的划分
7.2.3 计算旅行成本
7.2.4 建立游林率—旅行费用回归模型
7.2.5 制定游憩需求曲线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森林景观承载力评价
8.1 森林景观功能变化分析
8.1.1 斑块级别上分析
8.1.2 景观级别上分析
8.2 森林景观承载力的概念
8.2.1 概念辨析
8.2.2 森林景观承载力概念
8.3 森林景观承载力的特点
8.3.1 客观性
8.3.2 空间性
8.3.3 动态性
8.3.4 社会性
8.4 指标体系的建立
8.4.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8.4.2 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8.4.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8.5 森林景观承载力定量评价
8.5.1 资料收集
8.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8.5.3 计算方法与结果
8.6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9.1 研究总结
9.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阔叶林景观部分评判照片
附录2:SBE值计算过程
附录3:阔叶林各景观项目类目得分值
本文编号:3748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74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