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分析与战略构建
发布时间:2023-05-10 21:53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高潮迭起。区域旅游联动已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战略选择。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概念,分析了国内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动力、外在特征和协调机制,并选择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豫陕鄂毗邻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区进行旅游联动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该区进行旅游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原则和战略措施,以期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全文共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根据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并结合豫陕鄂毗邻区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该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论述了研究的重要意义,陈述了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研究流程。 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研究成果,评述了已有研究中的贡献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部分,提出了区域—区域旅游—区域旅游联动发...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确定
1.2 研究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5.2 空间分析法
1.5.3 产业分析法
1.5.4 图件判读法
1.6 研究流程
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1.1 规划项目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1.2 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2.1 理论方面的研究
2.2.2 依托行政区划进行的研究
2.2.3 依托交通线和江河流域进行的研究
2.2.4 依托旅游景区(点)进行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2.3.1 研究的内容评价
2.3.2 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3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3.1 概念体系
3.1.1 区域
3.1.2 区域旅游
3.1.3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3.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主要理论思想
3.2.1 绝对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3.2.2 核心-边缘理论
3.2.3 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网络开发理论
3.2.4 产业聚集理论
3.2.5 区位论
3.2.6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3.2.7 系统论思想
3.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4.1 中国国内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概况
4.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动力分析
4.2.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
4.2.2 “行政区经济”向“旅游区经济”转化的必然趋势
4.2.3 旅游空间演进的强劲趋势
4.2.4 产业聚集的竞争优势
4.2.5 合作主体对最大利益的追求
4.3 区域旅游联动的空间尺度分析
4.3.1 大尺度区域旅游联动
4.3.2 中尺度区域旅游联动
4.3.3 小尺度区域旅游联动
4.4 区域旅游联动的空间结构分析
4.4.1 点-轴结构
4.4.2 核状辐射结构
4.4.3 核心-边缘结构
4.4.4 网状结构
4.5 区域旅游联动的内容方向分析
4.5.1 区域旅游资源的再次整合
4.5.2 区域旅游产业的联动管理
4.5.3 区域旅游产品的更新设计
4.5.4 区域旅游市场的联合开拓
4.5.5 区域旅游环境的共同营造
4.6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
4.7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总体评价
5 豫陕鄂毗邻区区域旅游发展概况
5.1 研究范围
5.2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5.2.1 地理位置分析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气候水文分析
5.3 社会经济分析
5.4 旅游交通区位分析
5.4.1 铁路区位分析
5.4.2 高速公路区位分析
5.4.3 国道区位分析
5.4.4 航空区位分析
5.5 区域旅游发展历程
5.5.1 南阳市旅游发展简况
5.5.2 商洛市旅游发展简况
5.5.3 十堰市旅游发展简况
5.5.4 豫陕鄂毗邻区建成主要景区(点)
5.6 区域旅游市场特征
5.6.1 客源市场特征
5.6.2 旅游消费特征
6 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SWOT分析
6.1 产业优势分析
6.1.1 区域共轭,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一致
6.1.2 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联系密切且有差异
6.1.3 地域相邻,区位优势互补
6.1.4 旅游资源富集,呈优势叠加和互补性
6.1.5 旅游发展潜力大
6.2 产业劣势分析
6.2.1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6.2.2 旅游景区建设档次低,管理分散,缺乏竞争力
6.2.3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6.2.4 区内交通不畅
6.2.5 资源相似程度高,利益分配难
6.3 发展机遇分析
6.3.1 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趋势
6.3.2 中国东部与西部联动发展的契机
6.3.3 政府着手推动区域合作
6.3.4 生态旅游的广泛兴起
6.3.5 国内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成功经验
6.4 发展挑战分析
6.4.1 省会城市吸引向性的束缚
6.4.2 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挑战
6.4.3 其他产业发展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6.4.4 南水北调工程环境保护对旅游业的限制
7 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和原则
7.1 总体思路
7.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7.2.1 平等互利原则
7.2.2 品牌创建原则
7.2.3 软硬件兼顾原则
7.2.4 逐步发展原则
7.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8 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战略构建
8.1 营造联动发展的旅游大环境战略
8.2 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战略
8.2.1 政府体制创新
8.2.2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8.3 区域旅游交通先行战略
8.3.1 构建畅通的域外交通体系
8.3.2 构建便捷的域内交通网络
8.4 区域旅游形象驱动战略
8.4.1 脉源分析
8.4.2 旅游形象定位
8.5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战略
8.5.1 区域性旅游产品整合
8.5.2 区域旅游线路整合
8.5.3 主题旅游产品整合
8.6 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战略
8.6.1 细分旅游目标市场
8.6.2 选定目标市场,有的放矢进行宣传
8.6.3 选择合理的宣传方式
8.7 区域旅游人才配置战略
8.7.1 加强旅游教育培训部门的工作交流
8.7.2 推动导游人员无障碍带团活动
8.7.3 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8.7.4 加强联动发展论坛建设
8.8 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战略
8.8.1 确定旅游容量,引导客流流向
8.8.2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8.8.3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8.8.4 共同治理环境
9 总结
9.1 主要结论
9.1.1 关于区域-区域旅游-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概念
9.1.2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9.1.3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动力
9.1.4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外在特征
9.1.5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
9.1.6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综合分析
9.1.7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9.1.8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战略原则
9.1.9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战略构建
9.2 有待完善的工作
9.2.1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理论探讨
9.2.2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联动发展的战略实施措施
9.2.3 关于研究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13556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确定
1.2 研究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5.2 空间分析法
1.5.3 产业分析法
1.5.4 图件判读法
1.6 研究流程
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1.1 规划项目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1.2 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2.1 理论方面的研究
2.2.2 依托行政区划进行的研究
2.2.3 依托交通线和江河流域进行的研究
2.2.4 依托旅游景区(点)进行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2.3.1 研究的内容评价
2.3.2 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3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3.1 概念体系
3.1.1 区域
3.1.2 区域旅游
3.1.3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3.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主要理论思想
3.2.1 绝对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3.2.2 核心-边缘理论
3.2.3 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网络开发理论
3.2.4 产业聚集理论
3.2.5 区位论
3.2.6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3.2.7 系统论思想
3.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理论分析
4.1 中国国内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概况
4.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动力分析
4.2.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
4.2.2 “行政区经济”向“旅游区经济”转化的必然趋势
4.2.3 旅游空间演进的强劲趋势
4.2.4 产业聚集的竞争优势
4.2.5 合作主体对最大利益的追求
4.3 区域旅游联动的空间尺度分析
4.3.1 大尺度区域旅游联动
4.3.2 中尺度区域旅游联动
4.3.3 小尺度区域旅游联动
4.4 区域旅游联动的空间结构分析
4.4.1 点-轴结构
4.4.2 核状辐射结构
4.4.3 核心-边缘结构
4.4.4 网状结构
4.5 区域旅游联动的内容方向分析
4.5.1 区域旅游资源的再次整合
4.5.2 区域旅游产业的联动管理
4.5.3 区域旅游产品的更新设计
4.5.4 区域旅游市场的联合开拓
4.5.5 区域旅游环境的共同营造
4.6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
4.7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总体评价
5 豫陕鄂毗邻区区域旅游发展概况
5.1 研究范围
5.2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5.2.1 地理位置分析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气候水文分析
5.3 社会经济分析
5.4 旅游交通区位分析
5.4.1 铁路区位分析
5.4.2 高速公路区位分析
5.4.3 国道区位分析
5.4.4 航空区位分析
5.5 区域旅游发展历程
5.5.1 南阳市旅游发展简况
5.5.2 商洛市旅游发展简况
5.5.3 十堰市旅游发展简况
5.5.4 豫陕鄂毗邻区建成主要景区(点)
5.6 区域旅游市场特征
5.6.1 客源市场特征
5.6.2 旅游消费特征
6 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SWOT分析
6.1 产业优势分析
6.1.1 区域共轭,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一致
6.1.2 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联系密切且有差异
6.1.3 地域相邻,区位优势互补
6.1.4 旅游资源富集,呈优势叠加和互补性
6.1.5 旅游发展潜力大
6.2 产业劣势分析
6.2.1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6.2.2 旅游景区建设档次低,管理分散,缺乏竞争力
6.2.3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6.2.4 区内交通不畅
6.2.5 资源相似程度高,利益分配难
6.3 发展机遇分析
6.3.1 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趋势
6.3.2 中国东部与西部联动发展的契机
6.3.3 政府着手推动区域合作
6.3.4 生态旅游的广泛兴起
6.3.5 国内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成功经验
6.4 发展挑战分析
6.4.1 省会城市吸引向性的束缚
6.4.2 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挑战
6.4.3 其他产业发展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6.4.4 南水北调工程环境保护对旅游业的限制
7 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和原则
7.1 总体思路
7.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7.2.1 平等互利原则
7.2.2 品牌创建原则
7.2.3 软硬件兼顾原则
7.2.4 逐步发展原则
7.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8 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战略构建
8.1 营造联动发展的旅游大环境战略
8.2 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战略
8.2.1 政府体制创新
8.2.2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8.3 区域旅游交通先行战略
8.3.1 构建畅通的域外交通体系
8.3.2 构建便捷的域内交通网络
8.4 区域旅游形象驱动战略
8.4.1 脉源分析
8.4.2 旅游形象定位
8.5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战略
8.5.1 区域性旅游产品整合
8.5.2 区域旅游线路整合
8.5.3 主题旅游产品整合
8.6 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战略
8.6.1 细分旅游目标市场
8.6.2 选定目标市场,有的放矢进行宣传
8.6.3 选择合理的宣传方式
8.7 区域旅游人才配置战略
8.7.1 加强旅游教育培训部门的工作交流
8.7.2 推动导游人员无障碍带团活动
8.7.3 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8.7.4 加强联动发展论坛建设
8.8 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战略
8.8.1 确定旅游容量,引导客流流向
8.8.2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8.8.3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8.8.4 共同治理环境
9 总结
9.1 主要结论
9.1.1 关于区域-区域旅游-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概念
9.1.2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9.1.3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动力
9.1.4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外在特征
9.1.5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
9.1.6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综合分析
9.1.7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9.1.8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战略原则
9.1.9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旅游联动发展的战略构建
9.2 有待完善的工作
9.2.1 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理论探讨
9.2.2 关于豫陕鄂毗邻区联动发展的战略实施措施
9.2.3 关于研究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13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81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