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旅游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排名,提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结论为:2001—2011年省域旅游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均值位于(0.5,0.8)之间,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协调度均值位于(0.3,0.5)之间,总体上属于中度耦合协调。省域旅游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有所增大,但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旅游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需进一步加强。未来东中部地区需进一步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改善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的投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旅游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9、41301145)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39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175)
【分类号】:F592;X196;F224
【正文快照】: 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3],国外相关研究较早,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环境的价值评估、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4-7]。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区域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构成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金川,方创琳,冯仁国;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2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3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城市规划;2012年05期
4 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5 关伟;;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6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7 李双江;胡亚妮;崔建升;沈洪艳;;石家庄经济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演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4期
8 万绪才,张安,李刚,徐菲菲;基于旅游者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南京与苏州两市实例分析[J];经济地理;2003年01期
9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10 刘益;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志兰;郭笃发;褚栋;刘国霞;范仲学;;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2 张小娟;高敏华;郭兴芬;;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3 钱益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4 赵赞;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5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6 王计平;邹欣庆;;基于社区居民调查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7 王洪俊;裴伶俐;;吉林江源干饭盆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水平的测定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8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9 李喜梅;任军辉;;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10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永强;张璋;张洪波;杨皓宇;;浅谈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保护[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2 向守乾;罗文君;;旅游型海岛城镇控规规模控制方法研究——以珠海市桂山岛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斌;李东升;;学术生态与科技社团的生态位[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黄德林;王国飞;;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冲突与协调[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黄德林;王国飞;;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8 叶慧;王雅鹏;;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性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10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宋秀华;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利邦;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立辉;沈北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魏明;巢湖市环巢湖区域空间资源评价及规划布局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杨霞;平遥古城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9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桦;钟业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3 张耀军,成升魁,闵庆文,黄金川;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4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5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6 黄成林;黄山风景区物质容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2期
7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8 隋春花,蓝盛芳;广州城市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9 李明,张文和;城市化定义再研究[J];重庆建筑;2003年05期
10 蔡俊豪,陈兴渝;“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道军;复杂水环境资源系统智能管理、预测和决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志国;孙丽萍;;浅谈长白山旅游发展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年03期
2 朱永华,夏军,刘苏峡,贾绍凤,丰华丽;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J];水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3 陈诚;陈雯;王波;;环太湖地区环境敏感区划定与分区[J];经济地理;2009年01期
4 瓦哈甫·哈力克;吴亚妮;穆艾塔尔;海米提·依米提;;车尔臣河中下游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永军;尚改珍;;小城镇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探索[J];乡镇经济;2009年12期
6 陶星名;张建英;王宇峰;王飞儿;;杭州市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范俊玉;;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影响及其应对[J];中州学刊;2009年02期
8 关中美;王雨村;牛海鹏;;基于GIS的焦作市生态敏感性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兰霞;李巍;王蕾;;哈尔滨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物元评价[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10 曹建军;刘永娟;;GIS支持下上海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疆生态环境问题透视及对策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陈志夫;;制约我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陶建华;;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管理模型及其应用[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文丽;;基于Python的空间自相关模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余柏蒗;吴健平;魏晓峰;刘杰;;空间分析GIS软件开发研究[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峰;姜毅;李玉琳;;空间分析在用地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7 张洪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李凤华;;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对策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9 樊彦国;周磊;李瑞华;;对地图代数的几点认识[A];山东省测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元洁;;浅谈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方式[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王浪;对西岐民俗村旅游发展的六点建议[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记者 徐蕴海 周倜;欺骗游客最高判五年[N];苏州日报;2009年
3 谢俊彬 通讯员 周颖;铁路大提速为专列旅游发展助跑[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安玉;环保要跟上旅游发展步伐[N];山西日报;2001年
5 通讯员 张莹;云龙县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旅游发展[N];大理日报(汉);2011年
6 李玲;旅游发展再显优势首旅主业又攀新高[N];中国旅游报;2005年
7 ;江苏举办旅游发展高端论坛[N];新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学军;黄山为中国旅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山为中国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N];黄山日报;2009年
9 白俊章;学“三个代表”思想 促五台山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年
10 吕桓宇;大黄河谋划大旅游[N];河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清龙;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廖晓勇;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与健康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陈军;基于G/S模式的空间分析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汤小华;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彩平;基于GIS的森林生态效益空间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蔡金标;大跨度悬索桥空间分析的组合单元法[D];浙江大学;2002年
8 蔡砥;网络计算环境下空间分析的计算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丽华;大气程辐射遥感影像与大气环境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先伟;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的结构化模型和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亚妮;车尔臣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2 侯壮;吉林市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刘静;基于GIS的石景山区管委管理与服务专题应用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5年
4 赵华;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骏;海岸带功能适宜性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清丽;基于数量方法的福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明泽;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石松;虚拟地理环境中地形建模及其空间分析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9 公茂玉;城市防空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赵奇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的生态化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41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