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构建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间的合作以政府间的合作较多,而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较少;其合作以交通、旅游、文化、商务等为重点,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当前合作主要存在国家层面支持力度不够,非政府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区域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区域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域一体化程度不够,合作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要抓紧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置协调建设的专门机构,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主体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城市群 合作机制 非政府组织
【基金】: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项目(HBZZ-2012-05) 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项目(2013YBYB64,2013YBYB66)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区、日本东京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典市群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目前型区域的合作机制及相关研究成果[6-14]进行梳理,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国家级城市可以归纳出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构建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莉;;纽约大都市区规划[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年01期
2 白洁;;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3 周洪宇;;关于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建议[J];楚天主人;2012年04期
4 秦尊文;;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5 蒋瑛;郭玉华;;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J];江汉论坛;2011年02期
6 魏后凯;成艾华;;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江汉论坛;2012年04期
7 张辉;李巧莎;;日本首都圈的建设及其对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04期
8 苏宏伟;许强;;国外都市圈协调机制研究与对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2年06期
9 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J];太平洋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群元;喻定权;;中国城市群的协调机制与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民书;刘名远;;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J];财经科学;2012年05期
2 母爱英;王叶军;单海鹏;;后经济危机时代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路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3 王玉婧;顾京津;;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对我国环渤海首都区建设的启示[J];城市;2010年02期
4 段东;董旭;;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策略与路径选择[J];港口经济;2011年12期
5 刘丽;;旧金山海湾地区大都市区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J];国土资源情报;2007年09期
6 徐楠轩;连洁;;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J];改革与战略;2012年10期
7 孙红玲;;中心城市发育、城市群形成与中部崛起——基于长沙都市圈与湖南崛起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11期
8 程玉鸿;罗金济;;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13年01期
9 刘钒;易晓波;李光;;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10 李响;严广乐;;区域公共治理合作网络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城市问题;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叶军;;后危机时代京津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实证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曾万涛;;洞庭湖区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龚晓菊;赵方忠;;以消费促进基于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区域合作[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21期)[C];2012年
5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秦尊文;;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孙智君;周滢;;中三角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孙智君;张凯勇;;中三角三省服务业比较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秦尊文;;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婧婧;中国央地府际科技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海燕;东扩对欧盟经济政策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艳;欧洲治理与制度变迁[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7 刘德平;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卢光盛;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6年
9 刘磊;上海城市圈层结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唐静;博弈与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君俐;我国都市圈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莫世英;肇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3 康珂;欧洲一体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启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颖;北京打造世界城市过程中的都市圈建设[D];外交学院;2011年
5 赵胜军;民族主义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的过程性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颖;西安都市区界定及其发展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7 刘春艳;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其淮;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参与对外事务的角色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9 王小宁;欧洲理事会与欧洲一体化进程[D];外交学院;2006年
10 陈晓莉;从区域公共管理角度解析泛珠三角流域污染的有效治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欣;;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2 吕桦,章定富,郑林;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张亚;乌昌党委——跨行政区域的联合党委[J];小康;2005年11期
4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5 赵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安排——以江苏城市群为例[J];财贸经济;2007年11期
6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7 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8 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9 杨新海,王勇;由生物入侵到城市竞争与区域协调[J];城市问题;2004年05期
10 邹兵,施源;建立和完善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构建珠三角区域协调机制的设想和建议[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张立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楚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柴锡梅;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监武;;发挥青岛龙头作用,促进胶东半岛五城市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刘雅静;;宁夏沿黄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3 秦尊文;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J];江汉论坛;2003年12期
4 李世泰;;山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探析[J];商业研究;2007年02期
5 夏骥;;从品牌分布解读城市竞争力——基于《中国最有价值的500个品牌》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05期
6 王茉琴;;陕川渝西三角城市群空间对外经济联系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肖金成;;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J];经济学动态;2009年12期
8 伍新木,廖丹,严瑾;制度创新:依托武汉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9 程必定;;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向[J];科学发展;2010年02期
10 胡刚;;从城市群走向组合城市[J];特区经济;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雅静;;宁夏沿黄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创新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姚士谋;;城市群发育机制及其创新系统——中国城市群第三版出版有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鞠立新;;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的构建——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机制建设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徐连捷;张红岩;张戈;;京沪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群协同发展优化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志成;管驰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城市群集聚效应的比较研究——以长三角、武汉城市群及川渝城市群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健;尹长林;黄军林;;“轨道机遇”下的城市商业中心扩张机制及其特征研究——以长沙城市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7 张明龙;;台州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海莺;张华新;;辽宁中部城市群资源环境一体化问题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9 陈雁云;朱丽萌;;论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莉;;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模式选择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未来成长空间最好的区域[N];湖北日报;2008年
2 丰晓原 陆旭升;在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上下工夫[N];金华日报;2006年
3 吉明亮;让浙中城市群成为新经济增长极[N];金华日报;2008年
4 苏明;浙中城市群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首席记者 徐朝晖邋通讯员 邵振红;浙中崛起成为省内第三股增长力量[N];金华日报;2008年
6 傅淞巍;向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群迈进[N];辽宁日报;2011年
7 ;在东大门上为青海东部城市群打造靓丽风景[N];西海农民报;2011年
8 记者马献忠;世界核心国家要拥有顶级城市和城市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专家献策“第6城市群”[N];国际金融报;2004年
10 本报大城市群论坛联合报道组;世界城市群对话实录[N];国际金融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峰;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陶建平;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3 谷海洪;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黄绍臻;建设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小军;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9 吴道喜;长江中游洪灾成因及防治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永刚;中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耿;长株潭城市群公共管理合作机制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薛华;我国小城市群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胡宁;山东半岛城市群结构及发展动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振飞;长三角城市及城市群对降水变化影响的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秦长江;我国城市群区域内政府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尹亮;中国国际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分析[D];汕头大学;2002年
7 李兴建;西部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冯意刚;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政府调控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9 何剑;长株潭城市群结构特征与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10 梁玮玮;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4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43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