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等领域,很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因此本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为论题,运用多学科交叉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开展互动研究,研究的重点有: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促使其价值凸现。在旅游开发中必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载体,采用相应的开发模式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入资金,实现其独特的价值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又促进旅游开发进一步开展,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论文运用互动原理,构架互动体系,从互动的动力因素、互动行为、互动层面和互动阶段性方面展开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的分析。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目的,旅游开发是手段,互动是渠道,双赢是目标,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原则。论文以湖南虎形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花瑶的挑花艺术、服饰、民俗风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的实证研究。 本论文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互动研究,意义在于补充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边缘性研究理论和实践,以丰富旅游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指导该领域的开发提供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保护 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122;F59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第一章 引言和文献综述8-14
- 1.1 引言8
- 1.2 文献综述8-14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性14-21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的由来14-17
-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7-18
-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18-20
- 2.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20-21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21-40
- 3.1 互动研究意义、价值和目标21-22
- 3.2 互动原理22
- 3.3 互动类型22-23
- 3.4 互动的构架体系23-28
- 3.5 互动个体因子分析28-35
- 3.6 国内旅游地互动现状分析35-37
- 3.7 实现良性互动的外界干预37-40
- 第四章 实证研究——以湖南虎形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40-49
- 4.1 实证研究背景40
- 4.2 虎形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色40-41
- 4.3 虎形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设计41-44
-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阶段性分析44-47
- 4.5 本章小结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54-55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55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练红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4期
2 梁章萍;;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活化研究[J];中国商贸;2011年20期
3 林荫;;论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4 王雪;杨存栋;;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5 叶娅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年09期
6 刘纯友;;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奠基[J];现代城市;2008年03期
7 陈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探析——以紫阳民歌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8 白慧芳;李艳芳;;乡村休闲旅游创新开发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3期
9 邓琼飞;;三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浅论[J];世纪桥;2011年11期
10 祁桂芳;;撒拉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中国商贸;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勤男;;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南京云锦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以浙江省西塘古镇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谢晓波;;留存地方文化记忆——也谈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永金;信国洋;;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战略重点“闪光”[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唐思京;;论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8 贾晓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个案[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隋维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运营机构 黄春香 孟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尺度探索[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记者 王朝书 翁修;首个“非遗”博物馆在我州建成[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3 哈尔滨市 刘仁辉;对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建议[N];北方时报;2011年
4 雷宇;非遗保护20年:文化成生活表面的油珠?[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潘艳 杜再江 帅佳希;非遗保护:瓶颈如何突破?[N];贵州民族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喻宁;保护“非物遗”就是保护旅游资源[N];经理日报;2009年
7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王飞;古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肖迪 本报记者 姚依农 整理;守望根脉[N];湘声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屈菡;“非遗”不能重申报轻保护[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王震波;居巢环巢湖旅游开发步伐加快[N];巢湖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麻三山;隐藏在记忆里的文化符号[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河;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张春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磊磊;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陈多琦;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韩双斌;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毕亮;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44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