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本文关键词: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旅游村落在旅游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3个旅游乡村聚落为例,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业诱导下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因区位条件的差异,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差异,距离核心景区越近的村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旅游功能愈加完善,村落风貌格局变化愈大。其中,苟各庄村用地容积率由0.17提高到0.44,但村落原真性破坏最严重,原真性指数为仅为0.048,是3个村子最低的,其旅游功能也最完善;刘家河村落土地扩张规模最大,建设用地由173564 m2扩展到341128 m2,增幅达到96.54%,村落的原真性相对保持稳定,为0.566,旅游功能相对完整;上庄村是原真性保持最好的村落,原真性指数则高达0.942,但是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则最低,但其旅游功能也最单一。显然,在具体空间形态上,3个村落也表现为"现代城镇"—"半城镇化"—"传统村落"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型"、"飞地开发型"、"原地利用型"3种空间重构模式。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基本空间单元,这3个乡村聚落发展模式隐含着旅游地传统乡村聚落"旅游化"空间演变的阶段形态,这种空间模式在国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土地利用 空间演变 野三坡旅游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99)~~
【分类号】:F592.7;F301.2
【正文快照】: 1引言乡村重建是20世纪晚期以及21世纪早期国内外乡村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1],这种快速和剧烈的发展过程,被称为乡村转型发展(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RTD)[1-2]。乡村转型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具体表现为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并同乡村人居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德慈;容积率研究[J];城市规划;1994年01期
2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06期
3 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4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5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6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7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8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9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10 王云才;Patrick MILLER;Brian KATEN;;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满弦;储金龙;;合肥中心城区住区容积率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谢娜;段建南;刘羽帆;许敏;杨君;;农村闲置宅基地成因分析——基于104个农户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3 宋成舜;翟文侠;汤进华;杨旺舟;董捷;;洞庭湖平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湖南南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4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5 潘洪义;门明新;许v
本文编号:461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46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