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10:21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活动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旅游空间结构,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的状态特征。科学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有利于有效利用旅游资源,优化完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调整,进而发挥区域特色与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见,研究把握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对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开展、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以及市场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川省旅游资源富集,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在带动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宣扬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四川省旅游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和变化,旅游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四川省内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交通等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特征,使得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显著加剧,限制着四川省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四川省的旅游空间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寻出优化解决方案,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联合协作,从而促进四川省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鉴于此,本文从旅游系统、点轴系统、核心—边缘、旅游中心地以及社会网络理论出发,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拓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等方法,从系统论和关系论两个视角对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进行探讨分析。根据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四川省旅游资源分布广泛,集群现象明显,非均衡性显著,以成都为中心的川中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密度最高,川西高原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孤立零散:旅游景区之间呈局部关联,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地理分异显著。(2)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相对集聚,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美国占据着主体市场,同时,G值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特征,表明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已逐渐趋于稳定;从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来看,本省、周边省市(重庆、陕西、云南)及沿海省(市)占据着主导地位,客源集中程度显著,且呈现“距离衰减”特征。(3)四川省旅游交通连接性和通达性不高,且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川西部及省边缘区的旅游节点间交通网络线稀疏,路网结构脆弱:旅游交通网络整体呈放射状“轴—辐”式布局,以成都市为核心沿东西—南北集成轴向四周辐散。(4)四川省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态在不断发生着演变,不同时期的空间组织形态各有特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发展,分别是凝聚模式、放射模式和扩展模式。(5)四川省旅游旅游目的的空间联系网络密度低,网络整体结构发展不均衡,形成核心—边缘区结构。核心区成员中心度高,联系紧密,竞争优势明显,但向外的辐射能力较弱。处于边缘区的成员冗余度和限制度高,对外“交往能力”较弱。通过对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把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新型空间板块的优化思路。打造了以集散地统领目的地的三大旅游延伸板块,并构建六大旅游功能分区,提出具体优化整合措施:统筹发展客源市场,精准旅游营销;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品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系统;加强区域协作,创新发展机制。本研究立足于系统论和关系论两个视角,分别从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空间联系网络展开探讨,把握了四川省旅游空间要素特征,以及各市(州)之间的社会经济空间联系特征,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剖析旅游空间结构形态特征,也丰富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进一步地,立足于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根据旅游者空间行为趋势特点,构建了以集散地统领旅游目的地的延伸板块式新型空间结构形态,以调整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战略,为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整合优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集散地 四川省 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现实意义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4
- 1.4.1 研究内容13-14
- 1.4.2 技术路线14
- 1.5 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14-19
- 1.5.1 国外研究进展14-15
- 1.5.2 国内研究进展15-19
- 第2章 旅游空间结构概念及相关理论19-25
- 2.1 旅游空间结构相关概念19-21
- 2.1.1 空间结构19
- 2.1.2 旅游空间结构19-20
- 2.1.3 旅游集散地20-21
- 2.2 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21-25
- 2.2.1 旅游系统理论21-22
- 2.2.2 点轴系统理论22-23
- 2.2.3 核心—边缘理论23
- 2.2.4 旅游中心地理论23-24
- 2.2.5 社会网络理论24-25
- 第3章 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分析25-49
- 3.1 四川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25-32
- 3.1.1 旅游资源概况25
- 3.1.2 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25-27
- 3.1.3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27-32
- 3.2 四川省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32-38
- 3.2.1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32-35
- 3.2.2 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35-38
- 3.3 四川省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38-44
- 3.3.1 旅游交通现状38
- 3.3.2 旅游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析38-44
- 3.4 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变分析44-49
- 3.4.1 凝聚模式(1978~1989年)45
- 3.4.2 放射模式(1990~1999年)45-46
- 3.4.3 扩展模式(2000~至今)46-49
- 第4章 四川省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结构分析49-57
- 4.1 旅游目的地空间网络的构建49
- 4.2 社会网络分析量化指标体系49-51
- 4.3 旅游目的地网络空间特征分析51-57
- 4.3.1 旅游目的地网络节点中心性52
- 4.3.2 旅游目的地网络结构洞水平52-54
- 4.3.3 旅游目的地网络核心—边缘结构54
- 4.3.4 旅游目的地网络凝聚子群54-57
- 第5章 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57-73
- 5.1 构建以集散地统领目的地的新型空间结构57-64
- 5.1.1 旅游集散地选址模型构建57-58
-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58
- 5.1.3 集散地的规划选址与旅游板块空间布局58-64
- 5.2 确定旅游功能分区64-69
- 5.2.1 大成都休闲度假旅游区65-66
- 5.2.2 川西民族生态特色旅游区66-68
- 5.2.3 川东南延伸旅游板块功能区68
- 5.2.4 川东北延伸旅游板块功能区68-69
- 5.3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69-73
- 5.3.1 整合旅游资源,优化产品体系69
- 5.3.2 统筹客源市场,精准旅游营销69-70
- 5.3.3 强化基础设施,健全服务系统70-71
- 5.3.4 加强区域协作,创新发展机制71-73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3-77
- 6.1 研究结论73-74
- 6.2 研究创新74-75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5
- 致谢85-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2 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3 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4 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1期
5 陈修颖;;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6 郭俊锋;肖江南;;旅游集散地形成与演化的系统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7 郭长江;崔晓奇;宋绿叶;韩军青;;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8 刘宏盈;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J];资源科学;2008年08期
9 文琦;杜忠潮;李玲;;1995年至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J];资源科学;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575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57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