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昆明旅游亲和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7:22
本文关键词: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昆明旅游亲和力研究
【摘要】:世界经济论坛(WEF)《旅游竞争力报告》的提出,让我们及时看到了中国旅游亲和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滞后状态,而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愈加丰富、多元,游客在满足了基本的观光、休闲需求之外,对高层次需求提出了更多要求,对能在旅游目的地真正感受到善意、愉快与轻松有了更多的期待。这些促使我们必须正视我们的弱项、正视对游客新需求的把握,从而助推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 本文在深入研究旅游亲和力的概念(包括定义、内涵、外延、概念辨析)的基础上,以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亲和力最具有发言权以及鉴别能力的旅游者为出发点,以昆明为代表的旅游者在旅游亲和力方面有更多期待的旅游目的地为实例,从供需双方的主体入手,以实地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IPA分析以及SPSS18.0统计分析方法作为支撑,结合针对旅游者的情感态度研究,构建了一套旅游亲和力评价指标,在指标的基础上识别了昆明旅游亲和力的现状,最后构建了一套供需双方双向互动的旅游亲和力评价模型,使得旅游亲和力的内涵组成、评价指标、培育方式等都有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1、实际上旅游亲和力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更加的便利、顺畅,使到达目的地游玩的旅游者更加的满意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发挥得当,最终会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旅游目的地的亲和力必须是在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双向互动的一种相互交往的关系中体现的。 2、旅游亲和力的评价指标是包含旅游目的地维度、旅游者维度两个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5大公因子以及公因子底下因子的重要性均值顺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对旅游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还尝试做出了实际上的旅游亲和力(TA)的组成公式为:TA=TA1+TA2,(TA1)表示旅游目的地维度的旅游亲和力,(TA2)表示旅游者维度的情感态度。 3、通过IPA分析方法,对昆明旅游亲和力评价指标需要改进的顺序(先后缓急)进行了分类,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区域联动发展,餐饮、住宿设施的质量,旅游容量控制等方面是重点改善的内容。 4、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情感态度可能会决定其将以什么样的活动水平、参与方式、体验热情投入到即将进行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去,基于此以及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把一次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情感态度分成四类:活泼型(H)、理智型(L)、情感性(Q)、迷茫型(M)。 本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为以昆明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在培育亲和力的时候提供一些线索,进而提高旅游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亲和力 昆明 双向互动 评价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2
- 1. 绪论12-30
- 1.1 研究背景12-16
- 1.1.1 世界经济论坛视角下的旅游亲和力12-13
- 1.1.2 增强旅游亲和力的必要性以及迫切性13-14
- 1.1.3 昆明旅游竞争力的现状14-16
- 1.2 相关研究综述16-24
- 1.2.1 亲和力研究综述16-20
- 1.2.2 旅游亲和力研究综述20-23
- 1.2.3 研究综述小结23-2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24-26
- 1.3.1 研究目的24
- 1.3.2 选题的意义24-26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26-27
- 1.4.1 研究思路26
- 1.4.2 研究内容26-27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7-30
- 1.5.1 研究方法27-28
- 1.5.2 技术路线28-30
- 2. 相关概念研究与案例分析30-40
- 2.1 亲和力概念研究30-31
- 2.2 旅游亲和力概念研究31-34
- 2.2.1 旅游亲和力概念31-32
- 2.2.2 旅游亲和力概念辨析32-33
- 2.2.3 对旅游亲和力的理解33-34
- 2.3 案例分析34-38
- 2.3.1 黎巴嫩34-36
- 2.3.2 杭州36-38
- 2.4 本章小结38-40
- 3. 旅游者感知的旅游亲和力测评40-61
- 3.1 评价指标初始项目及来源40-41
- 3.2 评价指标选取41-46
- 3.2.1 评价要素第一次筛选41-44
- 3.2.2 评价要素第二次筛选44-46
- 3.3 评价指标理解46-48
- 3.3.1 旅游目的地维度的评价指标46-47
- 3.3.2 旅游者维度的评价指标47-48
- 3.4 旅游目的地维度评价指标因子分析48-55
- 3.4.1 评价指标重要性研究设计48-49
- 3.4.2 样本检验49-50
- 3.4.3 公因子提取50-55
- 3.5 旅游目的地亲和力评价指标模型建立55-59
- 3.5.1 要素重要性均值统计55-57
- 3.5.2 旅游目的地维度亲和力评价指标模型的确立57
- 3.5.3 旅游目的地维度亲和力评价指标模型的确立57-58
- 3.5.4 模型分析58-59
- 3.6 本章小结59-61
- 4. 旅游者感知的昆明旅游亲和力测评61-79
- 4.1 案例选择61-63
- 4.1.1 昆明简介61-62
- 4.1.2 案例选择原因62-63
- 4.2 研究设计63-64
- 4.2.1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昆明旅游亲和力研究问卷设计63
- 4.2.2 数据收集63-64
- 4.3 样本检验64-65
- 4.3.1 信度检验64
- 4.3.2 效度检验64-65
- 4.4 昆明旅游亲和力评价要素测量65-67
- 4.4.1 被调查者特征描述性统计65-66
- 4.4.2 要素评价66-67
- 4.5 评价要素的IPA分析67-75
- 4.5.1 IPA分析简介67-68
- 4.5.2 要素的IPA分析68-72
- 4.5.3 IPA分析的结果72-75
- 4.6 旅游开明度中特殊性指标分析75-78
- 4.6.1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75-76
- 4.6.2 旅游财政投入水平76
- 4.6.3 运用产业政策调节供求关系能力76-77
- 4.6.4 运用行业法规建立市场规则能力77
- 4.6.5 旅游目的地的开放程度77-78
- 4.7 本章小结78-79
- 5. 旅游者的情感态度对旅游亲和力的影响研究79-88
- 5.1 旅游者的情感态度分析79-83
- 5.1.1 旅游者情感、态度研究79-81
- 5.1.2 旅游者的情感态度指标确定81-82
- 5.1.3 旅游者的情感态度指标检验82-83
- 5.2 旅游目的地维度亲和力评价指标与旅游者维度情感态度相关性分析83-84
- 5.3 双向互动的旅游亲和力构成84-87
- 5.3.1 一次旅游活动中基于情感态度对旅游者分类84-86
- 5.3.2 双向互动的旅游亲和力构成86-87
- 5.4 本章小结87-88
- 6. 昆明旅游亲和力培育研究88-94
- 6.1 旅游服务方面88-90
- 6.1.1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强化服务意识88-89
- 6.1.2 关注本地居民与游客的双方感受89-90
- 6.2 旅游安全方面90-91
- 6.2.1 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推出相应的有力措施90
- 6.2.2 为旅游安全管理注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90-91
- 6.3 旅游资源方面91-92
- 6.3.1 树立全新的旅游发展观念91
- 6.3.2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应走科学发展之路91-92
- 6.4 旅游基础设施方面92
- 6.4.1 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并举92
- 6.4.2 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现代科技进步相结合92
- 6.5 旅游开明度方面92-93
- 6.5.1 走“一盘棋”全域旅游发展道路92
- 6.5.2 旅游业发展与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92-93
- 6.6 针对旅游者情感态度方面的措施93-94
- 6.6.1 充分认识到情感营销的重要性93-94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94-98
- 7.1 主要研究结论94-95
- 7.1.1 旅游亲和力概念与本质的研究94
- 7.1.2 旅游亲和力评价指标的构建94-95
- 7.1.3 双向互动的旅游亲和力评价模型构建95
- 7.1.4 昆明培育旅游亲和力的建议95
- 7.1.5 对旅游者进行了分类95
-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95-96
- 7.2.1 在研究主题方面95-96
- 7.2.2 在研究框架方面96
- 7.2.3 在研究内容方面96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96-98
- 7.3.1 旅游亲和力评价指标存在很大的主观性96
- 7.3.2 调查问卷的范围以及深入分析不够96-97
- 7.3.3 对旅游者的分类没有做一个后期的验证97-98
- 附录1:旅游亲和力评价指标98-100
- 附录2:旅游亲和力的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100-102
- 附录3:旅游亲和力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102-104
- 附录4: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昆明旅游亲和力研究调查问卷104-106
- 参考文献106-11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110-111
- 致谢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益军;影响旅游者态度的诸因素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薛群慧;施丛峰;李瑞霞;;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昆明旅游未来走向预测[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2期
3 操慧;周v,
本文编号:673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67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