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湟谷地聚落格局演变与耕地变化
本文关键词:明代河湟谷地聚落格局演变与耕地变化
【摘要】:聚落是人类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往往围绕聚落进行,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影响下,对聚落进行选址并在其周围进行土地开垦,当聚落规模扩大造成周边环境承载力不足时,便会发生聚落分裂或迁移,从而在新开垦区形成聚落体系,这种分布和演变过程体现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河湟谷地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聚落格局演变与耕地变化能够为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提供基础。尤其是明代以来,该地区受军事防御和军屯政策影响深重,聚落变化较为明显,耕地的变化受聚落变化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利用聚落因子对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进行重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可为历史时期耕地重建方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收集历史文献资料,从中提取与聚落、耕地相关的信息建立了明代河湟谷地聚落地名数据库和耕地面积数据。利用文献分析法,GIS空间表达与空间分析法,结合现代地图和资料校准,对聚落地名数据库中的聚落点空间分布进行重建,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以聚落分布作为影响耕地分布的主要因子,结合其他自然因素因子,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主要因子及因子系数,并计算不同时期研究区耕地分布的概率,对明代河湟谷地耕地分布变化进行重建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聚落因子对明代河湟谷地耕地分布进行重建是较为适宜的方法,相较于以往网格化方法仅能计算单位网格垦殖率来说,利用此方法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够模拟单位网格内耕地的具体分布,其重建结果更加精细,更能符合明代史实。(2)明代河湟谷地聚落增长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制扩张期(1373~1411年)和防御扩增期(1480~1596年)。其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河流冲、洪积平原是聚落增长过程中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湟水河流域明显多于黄河流域,空间演变过程表现为冲、洪积平原更加密集,黄土梁峁,中起伏山地地区明显增加,高海拔大起伏山地地区从无到有的特点。聚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明代的建置制度、军事防御、屯田和驿道的分布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在不同的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其中堡寨、驿站与屯田过程紧密相连,是影响耕地分布的主要聚落类型。(3)在确定的回归模型中,聚落是影响耕地分布最大的因子,其余依次为海拔高度、坡度、距河流的距离、降雨量、积温、土壤类型,其中,距聚落的距离、海拔高度、坡度和距河流的距离与耕地分布概率呈负相关,降雨量、积温和土壤类型与耕地分布概率成正相关。(4)明代河湟谷地耕地分布概率计算结果为:概率值大于0.5的耕地可能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其中概率值大于0.9的地区达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湟水河、黄河沿岸冲积、洪积平原的聚落集中区,以这些概率高值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概率逐渐下降。耕地变化特征主要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在明初期仅集中在聚落周围,呈块状分布在湟水河和较大的支流河谷地区;随着聚落增筑,较小的支流河谷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开垦,耕地形成片状,平均海拔有所上升,海拔范围有所扩展,较低的宜垦地区逐渐被开垦。耕地的海拔上限略低于聚落海拔上限,表明聚落的选址相较于自然条件而言更多地受军事防御的影响,而耕地则在人类可开垦到的区域内依自然条件择优分布。
【关键词】:明代 河湟谷地 聚落格局演变 耕地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1.1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3
- 1.1.2 历史时期聚落演变能够反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13-14
- 1.1.3 河湟谷地历史时期聚落格局演变与耕地变化能够为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提供基础14
- 1.2 文献综述14-19
- 1.2.1 历史时期聚落地理研究综述14-16
- 1.2.2 历史时期耕地变化研究综述16-17
- 1.2.3 聚落与土地开垦关系研究综述17-19
- 1.3 研究方案19-21
- 1.3.1 研究目标19
- 1.3.2 研究内容19
- 1.3.3 研究方法19-20
- 1.3.4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1-27
- 2.1 地理位置21
- 2.2 自然环境背景21-23
- 2.2.1 地质地貌21-22
- 2.2.2 气候水文22
- 2.2.3 植被土壤22-23
- 2.3 历史社会背景23-27
- 2.3.1 行政沿革与聚落发展23-24
- 2.3.2 农业生产概况24-25
- 2.3.3 明代卫所制度25-27
- 第三章 明代河湟谷地聚落格局演变27-35
- 3.1 聚落地名数据库27-29
- 3.1.1 数据来源27
- 3.1.2 聚落地名数据库结构27
- 3.1.3 聚落类型分析27-28
- 3.1.4 聚落建立时间的转化与推算28-29
- 3.2 聚落空间分布重建方法29-30
- 3.3 聚落格局时空演变特征30-35
- 3.3.1 建制扩张期(1373~1411年)31-32
- 3.3.2 防御扩增期(1480~1596年)32-35
- 第四章 基于聚落因子的河湟谷地耕地重建方法35-44
- 4.1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35-36
- 4.2 影响耕地分布因子的选取36-39
- 4.2.1 社会因素36
- 4.2.2 地形因素36-37
- 4.2.3 气候因素37-38
- 4.2.4 土壤因素38
- 4.2.5 河流因素38-39
- 4.3 数据处理39-40
- 4.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39
- 4.3.2 样本抽样39
- 4.3.3 因子量化39-40
- 4.4 回归模型的确定40-44
- 第五章 明代河湟谷地耕地变化44-51
- 5.1 西宁卫耕地数据处理44-45
- 5.2 耕地分布概率计算45-47
- 5.2.1 各时期对应聚落年份的确定45-46
- 5.2.2 计算结果46-47
- 5.3 明代河湟谷地耕地时空变化特征47-51
- 5.3.1 各时期单位聚落耕地面积数计算48-49
- 5.3.2 明代河湟谷地耕地时空变化特征49-5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1-53
- 6.1 结论51-52
- 6.2 问题与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8
- 致谢58-60
- 个人简历60-61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熊曙昕;;河湟谷地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关小梅;;青海省河湟谷地城镇化建设刍议[J];攀登;2010年06期
3 张翔;河湟谷地:中国西部独特的风景线[J];大陆桥视野;2004年08期
4 罗静;张镱锂;刘峰贵;陈琼;周强;张海峰;;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谷地1726年耕地格局重建[J];地理研究;2014年07期
5 人行海东中支课题组;霍健;吴晓杰;;“河湟谷地”工业发展问题研究[J];青海金融;2007年08期
6 霍健;;“河湟谷地”工业发展问题研究[J];西部金融;2007年09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国杰;河湟谷地春播陆续开始[N];青海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辛元戎;河湟谷地:一座城市的诞生[N];青海日报;2013年
3 林萍;海东构建“河湟谷地绿色走廊”[N];青海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甄岩;跨越之梦[N];海东时报;2013年
5 马晓晨;河湟谷地的绿色明珠[N];西海农民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衍君;明代河湟谷地聚落格局演变与耕地变化[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占红;青海省河湟谷地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吴俊麒;河湟谷地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初步分析[D];青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86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8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