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农业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农业生产用水浪费严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较大使耕地受到污染、养分流失,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为解决这种依赖增加劳动和扩张土地的粗放经营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问题,使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我国提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由此传统的农业也逐渐向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向转变。循环农业是以资源循环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来进行农业生产与消费活动,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运用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方式。循环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缓解农村资源紧张的局面,减轻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而进行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了解目前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对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评价。研究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能够科学客观地了解循环农业发展的水平及变化,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省作为西南高原山区传统的农业大省,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近些年来,在国家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在循环农业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取得成效,循环农业污染防治能力提高,形成了一批可行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但也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受灾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多重压力,循环农业发展还任重道远。因此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根据贵州省的各项相关数据,对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近些年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找出阻碍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因素,对实现贵州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为研究内容,根据贵州省实际发展情况和数据的可获性,构建了贵州省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四大类指标,运用熵值法对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横向选择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以及湖南和广西进行比较,考察贵州省在西南地区及周围省份中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中的情况。最后根据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及指标数值,对制约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障碍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总体来看,2005年至2014年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和2011年存在小幅下降,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评价指数年均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近10年一直在持续波动。第二,在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横向对比中,贵州省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中等位置,仅次于湖南省和四川省。相对于其他地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较为落后,资源减量投入方面较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优势,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第三,参照2005—2014年的各项指标数据,2014年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最主要的障碍因素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其次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其中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水平、农膜使用水平是主要障碍因子,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这三个指标也严重限制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第四,参照七个地区2014年18个指标的数据,与其他地区相比,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为最大障碍指标,而资源减量投入方面的障碍度最小。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贵州省循环农业的发展,而资源减量投入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优势。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进一步推进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六点政策建议:一是要减少物质的投入和节约资源;二是要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三是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灾害防御;四是要加大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五是要政府调控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六是借鉴其他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立新;走循环农业之路 促进可持续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11期
2 王昀;循环农业初论[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03期
3 田于;发展“循环农业”能增收[J];农家顾问;2005年04期
4 姚天冲;佘恋;赵维众;张静;苏静;闫亚芹;;依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J];辽宁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5 ;循环农业[J];北京农业;2006年05期
6 谷曼;;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因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6年04期
7 邱丹;白延飞;;江苏发展循环农业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03期
8 陈文俊;胡刚;;正视劣势 发挥优势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湖北省山区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原则和选择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06期
9 单婕;邵孝侯;平英华;;江苏循环农业探索与实践[J];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10期
10 赵金龙;何玲;王军;;谈循环农业的模式及其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旺盛;;我国循环农业的原理、模式与技术途径[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黄秀声;陈钟佃;冯德庆;钟珍梅;黄勤楼;;福建山地发展区域特色循环农业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3 董文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推动我省循环农业发展[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郭铁民;;发展循环农业刍议[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茜;;循环农业发展与环境经济分析[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奕;;循环经济理念及我国循环农业的战略思考和体系构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文科;杨其长;张成波;;论设施农业在循环农业中的运作模式[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应朝阳;黄勤楼;;福建省三种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分析与发展对策思考[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9 刘炳福;张锡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发展循环农业[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10 黄莉莉;朱奇彪;应霞;胡豹;;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启示[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于;发展“循环农业”能增收[N];中国特产报;2004年
2 王昀;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步伐[N];新华日报;2005年
3 市政协委员 张爱民;发展我市循环农业[N];保定日报;2007年
4 喻民昆;民建省委会提出的发展循环农业提案引起重视[N];光华时报;2006年
5 王瑜;增加投入,开拓循环农业发展空间[N];农民日报;2007年
6 记者 张平阳;4议题研讨循环农业[N];西安日报;2008年
7 中化化肥 供稿;循环农业要加强关键技术引进与集成[N];农民日报;2009年
8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循环农业需要政策和科技支持(下)[N];农资导报;2009年
9 记者 任琳娟;市府召开循环农业建设现场观摩会[N];邯郸日报;2009年
10 省农业科学院 翁伯琦;发展循环农业大有可为[N];福建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魏百刚;都市循环农业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诗波;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白金明;我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4 徐卫涛;循环农业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志刚;农户参与循环农业行为及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倩;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孙赵华;循环农业LCA技术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影;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陈冬梅;村域循环农业结构分析、评价与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狄海英;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循环农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4 徐志枞;鸡西市循环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5 梁建梅;基于循环农业发展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韩宗霖;河西绿洲灌区循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7 丁维荣;规模化循环农业发展案例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燕星宇;干旱区小流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孙晶洁;江西规模养种循环农业系统发展反馈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10 曹烁;贵州省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60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16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