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土地利用与转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本期聚焦:土地利用与转型研究 出处:《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社会发展转型 新型城镇化 土地宏观调控 工业转型 转型研究 房地产市场 结构性改革 用地政策 工业用地
【摘要】:正土地利用与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动力。我国历来注重通过土地利用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更是为通过土地宏观调控这一供给侧的重要政策工具,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了新动能。因此,使得土地利用与转型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业转型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健发展等方面被赋予了更多的政策内涵和"使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我们构建更加关注农民的土地依恋,更加科学地协同
[Abstract]:Is land use and transform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 has always focused on the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is an important policy tool for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e land through the supply side and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vides a new kinetic energy. Therefore, the land use and transformation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healthy development have been given a more policy connotation and "mis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farmers attachment the more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分类号】:F301.24
【正文快照】: 土地利用与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动力。我国历来注重通过土地利用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更是为通过土地宏观调控这一供给侧的重要政策工具,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了新动能。因此,使得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绍祥;一部系统研究土地利用配置的力作——评刘彦随著《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3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4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5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6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7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8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9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10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群弟;董玉祥;;广州市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测度与分析[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潘况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丽江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5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6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9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10 记者 王高峰;调研城镇化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N];咸阳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宋丹;长春市低碳土地利用分析与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矫德阳;中俄边境贸易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及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荣月静;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京市碳储量与生物多样性功能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王亭停;海淀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屈永慧;不同土地资源要素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9 陆勇衡;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健龙;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364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6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