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8 14:36
本文关键词:榆林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分析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变化 能值生态足迹 生态安全分析 榆林市
【摘要】:土地作为客观存在并且目前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孕育和承载着地球上一切生物与非生物,土地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能量来源与生存场所。然而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人类经济活动给土地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产生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土地作为珍贵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其合理的利用方式和妥善的管理模式,对人类的长期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土地利用/覆被问题,土地空间配置问题,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核心和热点。我国榆林市地处陕西省最北端,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然而榆林市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问题多且突出,土地问题日益严峻,自然环境恶劣,人地关系紧张。本文以榆林市为研究区域,重点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生态安全问题。主要方法为3S法、定性与定量法、文献查阅法。主要对榆林市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加以认识,对土地利用/覆盖问题加以探究。选取查阅榆林市2000年,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气温降水等其他地理数据,应用土地分类指数,土地综合利用程度等模型,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做分析展示;选取地理,经济统计数据,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选取生态赤字/盈余,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等,对榆林市2000年至2010年土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安全做计算分析。最后为榆林市环境安全发展提出问题与建议。具体得到结论如下:(一)榆林市土地利用结构特殊,各地类组成不平衡。各类土地利用在2000年至2010年变化特征差异较大,不同地类动态都不一致。2000年草地占最大比例至43.94%,建筑用地占最小比例为0.38%。2000年草地,林地,耕地三种地类占有比例高达91.06%,到2010年草地,耕地,林地三种地类占有比例下降至69.11%。耕地在10年间变化幅度小为6.35%,变化速速小,1.1%,有持续减少趋势;林地变化幅度大,值为60.15%,变化速度小,值为0.98%,有持续增加趋势;建筑用地变化幅度大,9.35%,变化速度大,6.43%,有持续增加趋势。10年间,建设用地动态都最大为6.43%,变化最剧烈,草地动态度最小为0.5%,变化最平缓。所有土地综合动态度为0.36%,表示整体变化不剧烈。建设用地转为耕地以及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的比例较大,草地转出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10年间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不断减小,说明在这段时期内,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二)林市土地利用南北格局差异明显。土地地类变化率具有明显区域性。南部植被覆盖优于北部植被覆盖,南部中等覆盖度较高,北部多为较低植被覆盖。北县南县各地类土地面积比值分别为:耕地北:南2.19,林地北:南1.74,草地北:南4.81,水域北:南3.94,建筑用地北:南3.85,未利用地北:南65.;耕地相对变化率西北东南,最大值为子洲县,R=1.04,府谷,神木,榆阳,定边县值为0.9R1.0.林地相对变化率米脂县最大,R=1.37,靖边,横山,定边R1.2草地相对变化率R值大于1的县有吴堡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其余各县R值均在0.9至1.0之间。水域相对变化率最大的县为绥德县,R值为1.36,榆阳县R值较小为0.52,建设用地R值较大的县为榆阳县,R值为0.79,佳县神木县R值较小,为0.33.未利用地R值最大的县为榆阳县,值为1.03,最小的县为子洲县,值为0.6.其中神木县和榆阳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大于0,即说明全市只有神木县和榆阳区处于发展期,而其他十个县区均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三)榆林市在10年中SHDI从1.1863升至1.2201,PD从0.0526降至0.0512,FRAC_MN从1.023降至1.0221,COHESION从97.363升至97.5458。这些指数的变化意味着各地类逐渐趋于整体化、简单化、紧凑化、均衡化。(四)榆林市可更新资源生态承载力较稳定,不可跟新资源承载力在10年间增长速度较快。各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增长趋势。废物物足迹呈稳定上升趋势。人均GDP,地均GPD增长均与生态足迹呈正相关惯性。足迹组成结构无明显变化,均为耕地足迹,化石燃料足迹,建筑用地足迹占有绝大部分比例,草地足迹水域足迹林地足迹占有很小比例。2000年前三者占有比例达至93.465,2010年前三者比例达至94.93%。在此期间,从2005年之后,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用地比例发生微弱反差,建筑用地占有比例略大于化石燃料用地。2000年二者之比为39.85:28.55,2005年为39.22:40.84,2013年为41.40:43.13.(五)榆林市2000年至2010年间,可更新资源生态赤字严重,可更新资源不安全;不可更新资源生态盈余,在2000年至2010年是安全的。但从长远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榆林市生态不安全。在2000年至2010年间生物多样性除在2004年,2005年,2007年间生态盈余,属于生态安全,其余年份生态赤字生态不安全。(六)不论是可更新或不可更新资源系统,协调发展性都不高,发展不协调。榆林市可跟新资源生态协调度在2000年为1.0881,2010年为1.0267。榆林市不可更新资源协调度2000年为1.2015,2010年为1.1190。榆林市总资源生态协调度2000年为1.1980,2010年为1.1186.,榆林市资源靠近协调度系数1.4的年份几乎不存在。(七)榆林市系统发展能力逐年增高。系统发展能力值在2000年为20.9525,2010年为64.1975.说明榆林市在10年间社会发展迅速,产业发展较为全面。本文的特色在于分别以榆林市,和各个县域为研究尺度,从地类变化特征入手,定量选取指标测量,揭示地类变化规律。对土地利用从数量和程度上采用模型具体分析,年份为5年做间隔做对比,显示变化趋势,并做县域间对比。针对榆林市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特点,采用改进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两方面,具体进行承载力和足迹计算以及显示变化趋势,并采用数学测评模型进行生态系统发展程度和稳定程度测评计算。揭示榆林市生态系统安全变化趋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X8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芳怡;濮励杰;张健;;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晓峰;陕北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凤华;能值生态足迹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97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9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