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友好型农业 生态友好度 指标体系 区域差异
【摘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不仅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文化传承、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生态友好型农业概念模型设计了一套省域农业发展的生态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区的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业发展的经济生态友好度和政治生态友好度相对差异较大,自然生态友好度和社会生态友好度次之,文化生态友好度最小;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水平依次降低,且区域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省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生态友好度与生态友好度综合指数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经济生态友好度和文化生态友好度;各系统层之间的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下降的地域分布态势,且协调程度与综合指数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从完善管理体制和政府规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创新技术体系和服务方式,健全多方参与的市场机制等方面推动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co friendly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ality, but also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promote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fundamental way to promote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The eco friendly agriculture concept model based on the design of a provinci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riendl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eco friendly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were evalua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our country eco friendly political and ecological friendly degree of relatively large differences, the natural ecology and social ecology friendly friendly degree of cultural ecology friendly degree minimum; East, eco friendly, the western reg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er and lower, and the eastern region within the region difference, the wes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mall provincial agricultur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logical friendly and ecological friendly degre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largest, the second i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friendly ecological friendly degre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each system layer, showing the East, west regional distribution trend decreased,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rom the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strengthen planning guidance and policy support,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service mode,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agricultural eco friendly.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编号:14SCH049)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游客感知的四川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研究”(编号:14SB0006) 四川省哲社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视角下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编号:SLQ2015C-03)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F323.22
【正文快照】: 作为最基本、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与生存之本,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独立的重要基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作为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一,为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灿强;沈贵银;;体系表征、多维困境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可能走向[J];改革;2015年05期
2 李铜山;杨晓霜;;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内涵辨析及发展取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张欢;成金华;陈军;倪琳;;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6期
4 张衍毓;王静;陈美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03期
5 杨世琦;杨正礼;高旺盛;;不同尺度下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的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慧;苏秋芳;李萍;;探寻农业转型的生态路径[N];光明日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时中;;中国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3期
2 孙根紧;钟秋波;郭凌;;我国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3 胡悦;金明倩;孙丽;;基于PSR模型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年12期
4 方晓玲;;昭通市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关系探讨[J];绿色科技;2016年23期
5 成金华;王然;袁一仁;;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6年02期
6 黄炜虹;齐振宏;邬兰娅;胡剑;;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偏好与额外投入水平研究——基于重庆市358户农户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6年11期
7 赵先贵;赵晶;马彩虹;肖玲;李爱英;;基于足迹家族的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J];干旱区研究;2016年06期
8 李政大;;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困境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9 唐建荣;李晓静;;产业生态系统协同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基于2005-2014年安徽省16市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11期
10 宓泽锋;曾刚;尚勇敏;陈弘挺;朱菲菲;陈斐然;;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灿强;刘某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年04期
2 李铜山;;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重点[J];中州学刊;2014年12期
3 姚迪;;关于建设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4年14期
4 吴英力;;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科技与企业;2014年11期
5 张觉良;张宗民;吴解民;;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14年06期
6 张灿强;金书秦;;做好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管理与负荷评估工作的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年04期
7 张欢;成金华;;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信乃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年03期
9 李铜山;;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新意和特征[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陈军;成金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J];理论月刊;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正永;甘肃省农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4期
2 张凤太;苏维词;张吉伟;;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聚类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3 万忠;张禄祥;雷百战;;科学评价下的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J];中国农村科技;2008年05期
4 邵峰;;同步推进“三化” 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17期
5 陶爱祥;;中美农业发展水平对比研究[J];世界农业;2012年08期
6 田云;张俊飚;;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成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01期
7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年02期
8 刘金生;;广东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践与思考[J];南方农村;2008年01期
9 刘养卉;龚大鑫;窦学诚;;甘肃省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聚类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02期
10 薛艳飞;颜毓洁;;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邵峰;;同步推进“三化”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A];2011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大胜;;现代农业的发展与高等农业教育[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李菲;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 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N];绍兴日报;2012年
2 记者 罗慧珍;积极实施五项建设任务 全面提高农业发展水平[N];朔州日报;2012年
3 记者 李建周;创新机制 大力支持 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N];鹤壁日报;2013年
4 记者 梁学远;我市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N];白银日报;2014年
5 市农业局 蒋世兴;以发展“大农业”为契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N];张掖日报;2014年
6 李霞邋实习生 祝蕾冰;深入实施惠民工程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N];丽水日报;2008年
7 记者 宋海峰;我省提升开放型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水平[N];江西日报;2012年
8 记者 陈岩;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N];闽南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柳晓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N];鹤壁日报;2014年
10 记者 石鑫 冯瑾;新一轮农业援疆注重提升南疆农业发展水平[N];新疆日报(汉);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利兵;海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2 李正茂;盘锦市现代农业运行评价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董海龙;甘肃省庆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钟婷婷;省域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钟顺洋;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6 武奇峰;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罗丽雯;我国区域两型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龚大鑫;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9 王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10 苏夏琼;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4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1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