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低碳视角下的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1 06:42

  本文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利用 土地集约 关联度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都纷纷致力于研究碳减排这一热点问题,低碳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变暖,环境日益恶劣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一大热点。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仅仅小于燃烧化石燃料引起的的排放量。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承载主体,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充当碳源角色,同时也扮演着碳汇的角色,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管理土地,科学调整土地布局,严格把控建设用地规模,协调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在“两型社会”与“低碳城市”的背景下,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1998-2011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分别测算了净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并分析了他们的变化趋势;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别与地均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验证关联分析结果;结合上述结果,在构建低碳背景下的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评判法计算低碳背景下土地集约度分值,并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对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过程有重要影响的因子;结合武汉市土地资源实际利用状况对武汉市低碳用地提出几点参考意见,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近年来,农用地总体数量减少,尤以耕地为剧,建设用地数量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的发展不断攀升。武汉市的土地利用存在着耕地面积剧烈减少、结构布局欠科学、粗放利用且效率低下、土地面临严重污染等问题。(2)武汉市的净碳排放量呈大致上升趋势。其中,最主要的碳源为建设用地,碳吸收量中,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碳排放增速明显高于碳吸收的增速,由碳汇效益抵消的碳排放效益极少,这也是净碳排放量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所以节能减排对于武汉市刻不容缓。净碳排放量在个别年份上略有起伏,但总体还是保持上升趋势,2003-2007年是武汉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带来了剧烈的能源消耗,从而导致了净碳排放量的迅猛增势;2007年开始,武汉市逐步缓解了碳排量急剧增长的趋势,则是得益于武汉市被列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后的一系列有效措施。(3)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关联度,结果表明交通用地与地均碳排放量关联性最高,其次是园地;与人均碳排放量关联度最高的是园地,其次是林地;交通用地与碳排放强度关联性最高的,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包括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内的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大多数的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房屋建设都由建设用地承担,而这些城市建设活动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因此,建设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制造者;园地和林地作最主要的碳汇,是吸收碳排放最主要的途径,大量吸收碳排放并伴随着氧气的制造,所以也与低碳指标有着很高的关联度。(4)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环境水平、土地低碳程度几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评判法在建立低碳背景下的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度。低碳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度分值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虽然保持增长趋势,但低碳理念下的集约度分值仍然比较低;模糊评判法研究得出武汉市低碳目标下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一般集约,其中土地低碳水平属于不太集约。障碍因素诊断结果表明地均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是历年障碍度最高的两个因子,无论是碳排放量还是碳排放强度,都与碳排放密切相关,可见城市用地过程中碳排放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永升,王卫华,韩伯棠;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姬振海;;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赵先超;朱翔;周跃云;;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4 赵荣钦;刘英;郝仕龙;丁明磊;;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5 周晓飞;雷国平;徐珊;;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度诊断——以哈尔滨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浩;低碳理念下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21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21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0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