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7 11:35

  本文关键词: 碳排放安全 土地利用 无偏GM( )模型 新陈代谢 陕西省 出处:《福建农业学报》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内涵出发,构建基于压力-响应模型的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陕西省11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应用改进的新陈代谢无偏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指数先曲折上升后波动下降,2010年达到最安全状态;(2)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与自然地理分区呈耦合关系,陕南安全水平最高,关中次之,陕北最低,各地级市安全状况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3)陕西省大部分地级市处于土地利用碳排放临界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压力系统恶化的同时,响应系统好转;(4)2015-2025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状态持续弱化,各地级市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均处于临界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在认清本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情况的前提下,从相对敏感的指标入手采取针对性的碳减排措施。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safet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safe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pressure-response model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analyz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safety in 11 prefectural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An improved metabolic unbiased GMN 1)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1 from 2005 to 2014, The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safety index of Shaanxi Province rose at first and then fluctuated and decreased, and reached the safest state in 2010.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safety of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s was coupled with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zoning. The safety level of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in southern Shaanxi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Guanzhong. Most prefectural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are in a critical or unsafe state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land use. While the pressure system is deteriorating, the response system will improve during 2015-2025. The safety state of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in Shaanxi Province continues to weaken, and the safety of future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s in all prefectural cities is in a critical or unsafe state. The safet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On the premise of recognizing the safety sit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of land use in our region, we should take targeted carbon abatement measures from relatively sensitive indicators.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K14210323) 陕西省土地整治战略研究(K332021306)
【分类号】:F301.2;X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2 清水康弘;杨书润;;英国的土地利用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8年04期

3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地类面积、比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4 赵文智,程国栋;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J];中国沙漠;2000年04期

5 杨金玲,张甘霖,张华,赵玉国;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对磷素径流输出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储胜金,许刚;浙北山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7 姜海凤;张金屯;;土地利用变化对昆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森林工程;2007年02期

8 金洋;李恒鹏;李金莲;;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负荷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9 王丽萍;周寅康;;崇左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02期

10 刘宇;陈学华;罗勇;;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的现代过程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宋岩;;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河北省井陉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邸向红;侯西勇;;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格局与过程特征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何建;;基于土地利用的效益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陈银蓉;梅昀;黎孔清;;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管理与城市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载鸣;郭世杰;陈嘉芬;;台湾西南滨海地区土地利用变迁对生态环境之影响[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8 杜加强;王金生;舒俭民;滕彦国;;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姜晓勇;张勃;;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态势及特征分析[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田鑫;张小雷;杜宏茹;;基于土地利用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2 市国土资源局任城分局 翟傲蕾;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N];济宁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6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7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8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屈宇宏;城市土地利用碳通量测算、碳效应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刘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王成;局地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方广玲;盐池北部风沙区LUCC驱动机制及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覃德华;闽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荣月静;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京市碳储量与生物多样性功能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王丹桂;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50年间LUCC及其驱动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张骏;金川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孟丹丹;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优化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7 龙凤;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8 张晓媛;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9 王丹彤;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10 刘少佳;榆林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42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42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