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12年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官婧
【摘要】:农业作为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基础性地位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一半以上,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自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后,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做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姜大明在2012工作会指出,“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力夺取农业好收成,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一直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定性及定量的分析得一致结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关性,并强调通过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教育、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等理论和文献进行综合性述评,对当前中国及山东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进行分析,然后依据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选取与农业经济相关的数据,在通过二者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各地市进行区域划分,将山东省各区域划分为六个区,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区域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所需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也是不同的结论。最后,依据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教育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整个山东省农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数据处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当前山东省农民受教育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山东省农村教育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整个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并对全国范围内其它地区类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3.6;F327;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海平;邓银城;;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2 朱建勇;;县域农村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重庆永川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3 龙明先;;农村教育影响中国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年01期
4 刘克亚;;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5 周批改;叶敏;;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教育的筹资方式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22期
6 袁桂林;;农村教育政策的误区与建言[J];中国农村教育;2010年02期
7 孟智;;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8 李若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对区域农村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06期
9 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9期
10 胡义刚;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丽苹;[N];人民日报;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ystem Schema Analysis of County Economy Talents Shorta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turning-home Entrepreneurship[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2 张富良;“以德治国”方略的鲜明时代内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杨金刚;走出民主观念的五大误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夏玲,徐静;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创新——试论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金怡顺;永保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王孝哲;;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强;;中国法治化的动力模式及其必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梁宏;;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曾成;赵锡均;徐红;;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聚类方法[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朱文鸿;;构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行政问责机制[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吕晓明;;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权力制约权力机制[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6 柯利;;邓小平的实践哲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启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曹姣星;;中共历代领导集体社会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林;李敏;陈玉新;;大学生要做创建安定、和谐校园的模范[A];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7年
9 刘熙瑞;;从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10 吴刚;;关于北京市东城区“胡同民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森;文本聚类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于翔;基于网格的数据流聚类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徐红波;基于空间填充曲线高维空间查询算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尹可挺;Internet环境中基于QoS的Web服务组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皋军;智能识别中的降维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林丹;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文昊;基于模糊聚类和纹版辅助的织物疵点检测算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振;网络舆情预测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傅小兵;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丁金凤;基于网格与密度的数据流聚类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刘萍;软件体系结构恢复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姜荣;时间序列的聚类和关联规则挖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农村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6期
2 卫广玲;;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3 李伟;关于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0年06期
4 李洁;高新波;焦李成;;基于特征加权的模糊聚类新算法[J];电子学报;2006年01期
5 李长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张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 石林;;农村教育问题的地带差异及其均衡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李星云;;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06年06期
9 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10 仉建涛;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J];经济纵横;1999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继红;;人力资本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分析[J];经济经纬;2008年05期
2 龔戈云;么树本;;促进工业 支援农业 云南40多万职工投入农业战綫[J];中国劳动;1959年13期
3 魯恆;;节约人力,支援农业生产[J];前线;1960年18期
4 朱国文;关于农村兼业户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1989年06期
5 魏冬伍;我国的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当代财经;1994年10期
6 雷海章;刘易斯陷阱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梯度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年06期
7 杨笠;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51期
8 ;“民工短缺”应该是件好事[J];政工研究动态;2004年18期
9 夏兴园,赵明岚;农村潜在劳动力剩余标准及其就业出路[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周金法;横店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何这么高[J];今日浙江;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2 陈汉林;;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暨青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昭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和推进措施[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顾力平;刘瑞霞;;职业院校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探究[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发挥职成教育职能 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张雷;;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东朗;吴正安;;转型期农村劳动力务农意愿与耕地保护[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建胜;;从流动人口到劳动力移民——农民工流动的新趋势[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蔡笑;;80后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双重边缘化背景下的迷失[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方;[N];湖北日报;2005年
2 马建超、徐春林、陈凤来;[N];河北日报;2003年
3 中共邳州市委书记 佟明泰;[N];新华日报;2001年
4 宗承灏;[N];淮南日报;2008年
5 庄严 缪淑秀;[N];福建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辉 通讯员 孟震宇;[N];湛江日报;2009年
7 王玉君 张学刚 记者 张庆春;[N];辽源日报;2009年
8 记者 韦良俊 实习记者 庞文生;[N];阿勒泰日报;2009年
9 辛永刚;[N];鸡西日报;2009年
10 罗涟浩 叶力 汪佳丽;[N];宁波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华;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毕芬;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3 吴彩容;基于文化视角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选择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4 马艳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黄映晖;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魏哲平;投资主体行为约束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晓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罗华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赵海;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熊会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准;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林赛;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转移行为实证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启星;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及收入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4 张丽华;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韩静;生态岛建设背景下的崇明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官婧;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袁宇涛;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机制及结构优化[D];河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王祖力;农村劳动力增收能力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周全胜;关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的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宏涛;农业技术进步背景下提高天津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7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7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