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距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距离效应的分析
本文选题:失地农民 切入点:社会交往 出处:《学习与实践》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交往的程度如何与交往对象的选择对缩小失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长沙市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交往‘特别是自身在社会交往网络中的相对地位’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中,其社会距离男性高于女性,普通群众高于党员,教育程度、住房满意度、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距离成反比;在和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网络中,相对地位、群际互动影响失地农民的社会距离,出现社会交往的"内卷化"和"内倾性"效应、相对社会经济地位作用的主观社会距离扩大效应、群内交往的社会距离扩大效应和群际交往的社会距离缩减效应。为缩小失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推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我们需要建立混合型居住模式,经由居住空间规划提高积极群际接触的可能性;加强积极的群际接触和群际互动,加强市民和失地农民的群际互动等。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the landless farmers and the citize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its relative statu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on social dist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with urban residents, the social distance of me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are higher than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level, housing satisfac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social distance; in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urban residents, relative status and inter-group interaction affect the social distance of landless farmers. The "inner" and "introverted" eff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subjective social distance expansion effect relative to the rol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ppear.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landless farmers and citizens, we need to establish a mixed living mode. The possibility of positive inter-group contact sh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planning of living space, and the positive inter-group contact and inter-group intera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group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zens and landless farmer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中南大学;
【基金】: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4JZD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82;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国显;中西方社会距离的研究综述[J];学海;2005年05期
2 史斌;;社会距离: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3 王启富;史斌;;社会距离理论之概念及其它[J];晋阳学刊;2010年01期
4 胡荣;王晓;;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社会距离[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5 赵凌云;赵文;;差异化的社会距离——论城郊结合部群体间的社会关系[J];农村经济;2013年02期
6 张韵;;沟通与社会认同对社会距离的影响——以港籍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互动调查为例[J];青年记者;2013年32期
7 史楠;王刊良;;在线推介激励中推介双方社会距离对其行为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3年06期
8 卢国显;;政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的一个视角[J];南都学坛;2006年05期
9 卢国显;;市民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一个制度分析(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3期
10 王毅杰;王开庆;韩允;;市民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距离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多;何贵兵;;社会折扣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黄群英;赵玉芳;;想象接触降低群际威胁感——宽容、感知社会距离、感知冲突的中介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辛素飞;辛自强;;他人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激活对其可信性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郝亚明 编译;美国社会距离的变迁特点与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美娥;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海辉;不对称的社会距离——对苏州市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距离的初步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邹竹林;80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尊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吴薇;社会支配倾向与阶层刻板印象对社会距离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罗启昱;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侯玮;中国民众与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社会距离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韩璐;上海大学生与工作者对不同国别群体社会距离与社会支持意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贺盼;接触对象特征、接触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4年
9 蒋旭玲;远亲胜近邻[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周晓宁;失地农民身份适应过程的研究:社会距离理论视角[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11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1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