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8 21:58

  本文选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切入点:影响因素 出处:《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关乎农民、农业、农村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问题,深刻影响着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工日计算法和国际标准结构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并从农村劳动力规模与结构、农村从业人员资源总量及构成、农村劳动力流动三大层面就我国总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了剖析。其次,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后续模型的修正提供依据。再次,根据托达罗模型及其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差距,从前提假设、劳动力流动总量模型、个体流动决策模型三方面对托达罗模型予以修正,并进一步指出修正后托达罗模型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最后,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及前述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及对策。本文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研究视角尚属新颖,同时综合运用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等,研究方法比较全面,另外,对于模型的修正适时适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价值。
[Abstract]: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farmer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cor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So that the study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has mo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estimates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working day calculation and the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tructure, and makes use of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rural labor force, the total amount and composition of rural employees' resourc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from three aspects of rural labor mobility. Secondly,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China. Third, according to the Todaro model and the reality gap betwee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from the premise assumption, the total amount of labor flow model,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odified Todaro model are further pointed out. Finall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above analysi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odified Todaro model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individual flow decision model.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is still novel.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statistical methods, measurement methods, etc.,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In addition, it is suitable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model and has som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超;推动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合理发展——兼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吴秀云,蔡凤兰,杨桂侠;衡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3 姚雷;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年10期

4 马兵林,刘华;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5 李勇泉 ,高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探讨[J];技术经济;2002年11期

6 石亦;瓮安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见成效[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2期

7 冯;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南方农村;2002年02期

8 刘惠英,周曙东,杨基富;南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周俊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2年06期

10 李文安;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红;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见成效[N];大同日报;2005年

2 谷文晓 杨伟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个原则[N];经济参考报;2000年

3 周天勇;怎样才能稳定、安全和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4 王选敬 侯维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5 杨柳青;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N];四川科技报;2000年

6 谷亚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真的枯竭[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吴 斌;三项举措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中国工商报;2006年

8 吴斌(作者单位:东港市个体协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丹东日报;2006年

9 记者 阿欣;徐水1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通讯员 刘桂敏 陈瑞燕;大城县唱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部曲”[N];廊坊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1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31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b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