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及区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17:37

  本文选题:旅游资源 切入点:乡村旅游 出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6期


【摘要】:[目的]按市场需求分析内蒙古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划分,试图探索内蒙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方法]文章采用细分法,将内蒙古乡村旅游划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及其他等4个类别,由此开展内蒙古乡村旅游区划研究。[结果]将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草场游览区、乡村休闲区、游牧文化体验区、综合发展交流区等4个区。虽然内蒙古草场资源丰富,但受季节性及同质化的影响,其重要地位日渐衰弱。研究发现,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排名为:乡村休闲区游牧文化体验区草场游览区综合发展交流区。[结论]乡村休闲是内蒙古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内蒙古休闲农庄、文化民宿及乡村综合体,是提升内蒙古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in types of rural tourism in Inner Mongolia 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Inner Mongolia. [methods] Subdivision method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The rural tourism in Inner Mongolia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ightseeing, leisure vacation, cultural experience, business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and so on. Rural leisure areas, nomadic cultural experience area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areas are four regions. Although Inner Mongolia has abundant resources,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s weakening day by da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seasonality and homogeneity.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is ranked as follow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area of pastoral and tourist areas in nomadic culture experience areas of rural leisure areas. [conclusion] Rural leisure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of leisure farms in 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sidence and rural complex are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ural tourism in Inner Mongolia.
【作者单位】: 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旅游局课题“内蒙古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TYEPT201411) 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研究”(NMCJ1507)
【分类号】:F327;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小葵;王萌萌;张启峰;;基于技术变革的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03期

2 ;绚丽多姿的内蒙古旅游[J];山区开发;2003年08期

3 李宇虹;;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张美英,夏斌,王英杰,余卓渊;内蒙古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J];社会科学家;2004年05期

5 刘丽梅;吕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分析及总体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6 贺斐;徐英;;内蒙古旅游电子商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7 陈伟;;内蒙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3期

8 张国芬;于海静;;浅谈内蒙古旅游产品品牌打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吕君;;面向北京地区的内蒙古旅游营销对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10 韩芳;;内蒙古发展草原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永振;王羽;;整合草原文化资源 构筑内蒙古旅游优势——以赤峰市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2 宝音满达胡;;发展草原文化 繁荣我区经济建设——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旅游文化的精髓[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宝音满达胡;;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旅游之魂——内蒙古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思考[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清华;;内蒙古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A];中国商品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永振;王羽;;草原文化符号在内蒙古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A];论草原文化(第八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德华;内蒙古旅游咨询接轨国际[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张德华 王景和;“神五”助推内蒙古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刘润花 高新亮;内蒙古旅游收入逾200亿元[N];中国税务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吴俊;让内蒙古之美触及游客心灵[N];中国旅游报;2013年

5 辉军;内蒙古:“十连冠”褒奖交通人[N];中国交通报;2006年

6 吴献 王欲鸣;快速崛起和生态保护使内蒙古呈现多重魅力[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杨洪梅;内蒙古旅游风起“珠三角”[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8 杨洪梅;内蒙古旅游收获正有时[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9 李云平;内蒙古旅游“夏季来”变为“四季来”[N];西部时报;2006年

10 内蒙古旅游局提供;2008内蒙古旅游十大新闻[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蓉;内蒙古、云南城市形象传播宣传片对比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6年

2 徐婉君;基于旅游者行为分析的内蒙古博物院旅游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海伦;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旅游合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4 马瑛;内蒙古旅游演艺资源评价和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5 黎明;内蒙古旅游的季节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晓冬;内蒙古旅游行业组织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巴雅尔;论内蒙古旅游纪念品民俗文化含量的提升[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殷越;内蒙古旅游市场网络营销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9 吴秀荣;开发内蒙古旅游演艺产品的探索[D];内蒙古大学;2013年

10 曹奕;内蒙古旅游度假区建筑低碳设计理念及方法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2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82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